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考察,自新石器时代到二十世纪中期,海草房一直是威海沿海民居的首选,是威海沿海极其古老的民居标本。它与这里的人类繁衍、自然变化、社会变迁、朝代更替有直接的关系,与威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海防、城乡建设等发展密不可分。每一幢海草房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每一幢海草房都是一段威海居民居住生活历史的见证。这个在威海沿海特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生态资源、特殊的人文历史所产生和延续下来的民居形态及其精神内涵,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冲击下,海草房相关的生态链在迅速消失,并有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挥它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作用,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建设有保护和利用双重功能的海草房生态博物馆。一方面可以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下来,为威海沿海子孙留下一份情感的寄托物,为人类居住文化遗产宝典保留一个品种或标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其发展、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为现代人使用和利用。
本文首先从海草房的分布区域、历史演变、单体建筑结构、院落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方面入手对海草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保护原则、保护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严谨的论述,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民居寻找合适的保护途径。
本文共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约3万余字。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基本思路。
正文第一部分:从对海草房远古雏形的描绘入手,结合图示等直观方式,简单介绍了海草房在威海的形成时间及传统分布区域。
正文第二部分:以文字结合图示的方式,从建筑的角度介绍了海草房建筑单体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穿插介绍了海草房建筑过程中的风俗习惯。分析了海草房院落形成的成因和现存海草房院落的布局模式。并在对不同生成年代海草房建筑材料的差异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海草房的生成年代,分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清代前期、清代后期、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海草房的建筑材料,梳理了威海民居海草房的生成、发展脉络。
正文第三部分:从渔民、盐民和屯田军户三个方面介绍了产生海草房的人文因素。
正文第四部分:详尽分析了因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变更、生态环境变化及建筑技艺的失传等因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甚至面临毁灭的紧迫形势。提出保护海草房的意义,并引出在威海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海草房的必要性。
正文第五部分:也是本文解决保护和利用海草房的重点章节。从阐述保护海草房的意义入手,确立了海草房保护和利用的四大原则,为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生态博物馆在国内和国外的状况入手,分析了在威海建立保护和利用海草房的生态博物馆的优势以及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意义、目标等,为具体阐述三种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方法、具体选址以及展开成本角度的可行性分析,夯实了理论基础。
结语:对海草房在威海城市发展中的明天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