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同步放化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术后同步放化疗一线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些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检索标准为:患者年龄为18-70周岁之间;患者首次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胶质瘤,即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分级为Ⅲ级或Ⅳ级;既往接受过不超过1次手术治疗;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为0-1分;入组前3个月内未接受过放射治疗以及预计生存期≥3个月。治疗方案为:同步放化疗(6 MV-X/IMRT,60 Gy/30 f/6 w;TMZ[temozolomide,替莫唑胺]75mg/m2,每日1次,连服42日)联合或不联合阿帕替尼(250 mg,每日1次,连服42日),后进行替莫唑胺(150-200 mg/m2,每日1次,连服5日,28日一个周期,最多6个周期)单药维持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无进展生存期)和用EI(Edema Index,水肿指数)评估的PTBE(Peritumoral Brain Edema,瘤周水肿)分级。次要研究终点是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和安全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评价采用CTCAE4.0(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4.0,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不良事件的共同毒性标准4.0版本)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计算两组试验之间的PFS和OS的风险比。【结果】本研究共筛选了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48例患者(阿帕替尼组24例,对照组24例),阿帕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46.5岁(18-70岁),对照组为49.5岁(24-68岁)。结果表明阿帕替尼组的中位PFS(9.63个月)大于对照组的中位PFS(7.33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3;HR[危险比]=0.55;95%CI[可信区间]:0.29-1.07)。而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相差不大(15.47个月比14.70个月;P=0.612;HR=0.84;95%CI:0.43-1.66),其中两组间12个月OS的P值为0.022,有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不是PFS和OS的预后因素(P>0.05),年龄和病理分级是OS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Cox多元回归模型中,未观察到PFS或OS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瘤周水肿情况,阿帕替尼组24例患者中有16例(66.7%)PTBE分级改善,而对照组24例患者中只有6例(25%)PTBE分级改善,有显著差异。同时阿帕替尼组的类固醇激素使用率(20.8%,共5例)也远低于对照组(58.3%,共14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未观察到3级或4级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有效且高度选择性的VEGFR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小分子TKI(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一线治疗术后恶性胶质瘤,对PFS有改善趋势(P>0.05)。对OS无明显改善趋势,但是对12个月OS有生存获益(P<0.05)。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胶质瘤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脑水肿状况并降低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率。试验过程未发生严重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Clinical Trials.gov注册号:NCT03567135)。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发展,对于胆囊癌的微创手术治疗也进入了探索阶段,但是目前对于胆囊癌的微创治疗大多局限于早期胆囊癌(p Tis-p T2),并且所纳入研究的患者数量较少,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本研究通过对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对不同分期胆囊癌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生存时间的对比,评价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胆囊癌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并对比不同手术方
目的本研究通过放大内镜(Magnification endoscopy,ME)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观察胃癌病灶浆膜和正常胃壁浆膜的微血管表型来判断胃癌浆膜侵犯情况,并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胃癌浆膜侵犯的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9例。
背景&目的: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了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的长期预后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5年复发率仍高达70%。因此对肝癌复发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生存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目的是建立列线图来预测接受了根治性切除的肝癌患者肝内复发后行第二次根治性肝切除术后3年和5年的生存率,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肝
目的:通过分析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结果,总结胰岛素瘤的临床特征,评估胰岛素瘤术后长期随访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并探究是否可以通过术前、围术期及术后因素预测术后长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0年2月我院确诊的32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肿瘤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长期随访术后糖代谢及肿瘤复发、转移情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R、ATA、AACE/ACE/AME、KTA/KSTh R、ETA和C-TIRADS 6种超声风险分层系统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效能,并研究不同观察者应用同一超声风险分层系统的一致性,以及各超声风险分层系统对结节良恶性判断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20年4月就诊我院且有最终组织学病理证实的432例患者的450个甲状腺结节,其中MTC80个、PTC195个、良性结节1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患者术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1-2018.12.31在福建省立医院就诊共65例术后病理确诊为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
背景腹腔镜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首选方式之一,对于T3期以内的直肠癌,腹腔镜下病灶定位困难,而内镜染色标记是常用的术前定位方法。纳米炭是国内常用的标记染料,在注射前常需生理盐水粘膜下注射形成缓冲水垫,以降低纳米炭透壁注射的风险。内镜染色标记的缺点是生理盐水水垫消退快,浆膜面染色黑斑面积大,影响内镜操作和术中病灶准确切除。玻璃酸钠是一种粘弹性高的溶液,用于人体没有毒性,是内镜治疗常用的粘膜下注射溶液之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病隐袭,确诊时通常分期较晚,此时干预效果不佳、预后差,因此寻找肝癌的新型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存在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着丝粒蛋白M(Centromere Protein-M,CENP-M)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HC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
目的:分析胸腔镜辅助全喉咽食管切除术的手术情况,近、远期并发症,术后恢复,长期生存随访等方面,探讨多学科合作下胸腔镜辅助全喉咽食管切除术治疗下咽颈段食管癌可行性,总结手术处理经验及生存疗效观察。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全喉咽食管切除术的食管下咽癌3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病理、近、远期并发症,随访生存率,探讨多学科合作胸腔镜辅助全喉咽食管切除
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起病隐匿,侵袭性强,进展快,发现晚,缺乏有效治疗,5年生存率不到10%。早期发现、提高生存期是PC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参与癌细胞生长、迁移的调控。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在PC病理类型中最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