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交流活动及规律的学说。传则求通,传播学除了对一般的生产生活信息的交流传播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对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传播研究。《文化生活》作为《生活与哲学》教材之外另一个集合了大量意识形态内容的教学模块,科学借鉴传播学研究视角与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文化生活》教学效果。在传播学视角下展开《文化生活》教学研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看待传播学,《文化生活》教学传播应具备这样的特点:“物质依赖性要求教师贯彻辩证唯物的《文化生活》教学”、“意识形态性以学生参与文化生活为目标贯穿《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渠道依赖性要求《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渠道富有文化意蕴”和“情境依赖性凸显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生活》教学影响”,在此观念下展开对《文化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研究就不会简单沿用传统教育学关于“教学”概念,进而陷入用传播学理论解读教学活动的被动。要用传播学视角研究《文化生活》教学,就要对“教学”这一概念作传播学视角的解读,在继承传统的观点将教师视作传播者,也创造性看到学生的作为传播者的可能。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有利于分析当前《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传播主体而言,作为传播主体之一的教师,各种素质的缺乏导致了《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低。而同样“作为传播主体”的学生,则出于主观的“缺乏问题意识”和客观的“缺乏促进主动传播的组织形式”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从传播渠道而言,应该承载丰富意义的“符号”、应该涵括文化气息的“情境”和应该活跃通畅的“组织传播”三个环节的堵塞,也造成《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低的结果;从传播环境而言,《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差不仅是因为课堂本身文化氛围缺乏和教学媒体环境的低效传播,还有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的消极负面影响。通过问题分析,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并结合传播学经典研究成果提出一些较有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一种解决《文化生活》教学实际问题的新思路也就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