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文化生活》教学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交流活动及规律的学说。传则求通,传播学除了对一般的生产生活信息的交流传播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对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传播研究。《文化生活》作为《生活与哲学》教材之外另一个集合了大量意识形态内容的教学模块,科学借鉴传播学研究视角与成果,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文化生活》教学效果。在传播学视角下展开《文化生活》教学研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看待传播学,《文化生活》教学传播应具备这样的特点:“物质依赖性要求教师贯彻辩证唯物的《文化生活》教学”、“意识形态性以学生参与文化生活为目标贯穿《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渠道依赖性要求《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渠道富有文化意蕴”和“情境依赖性凸显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生活》教学影响”,在此观念下展开对《文化生活》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研究就不会简单沿用传统教育学关于“教学”概念,进而陷入用传播学理论解读教学活动的被动。要用传播学视角研究《文化生活》教学,就要对“教学”这一概念作传播学视角的解读,在继承传统的观点将教师视作传播者,也创造性看到学生的作为传播者的可能。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有利于分析当前《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传播主体而言,作为传播主体之一的教师,各种素质的缺乏导致了《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低。而同样“作为传播主体”的学生,则出于主观的“缺乏问题意识”和客观的“缺乏促进主动传播的组织形式”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从传播渠道而言,应该承载丰富意义的“符号”、应该涵括文化气息的“情境”和应该活跃通畅的“组织传播”三个环节的堵塞,也造成《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低的结果;从传播环境而言,《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差不仅是因为课堂本身文化氛围缺乏和教学媒体环境的低效传播,还有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生活》教学传播效果的消极负面影响。通过问题分析,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并结合传播学经典研究成果提出一些较有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一种解决《文化生活》教学实际问题的新思路也就呈现出来了。
其他文献
摘 要:硫酸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催化剂和反应剂,在钢铁、化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硫酸的利用率非常低,这些硫酸随着含酸废水排放出去,不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危害,而且大量浪费资源的利用。近年来很多国家制定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并且很多的很多废水处理技术也得到发展,下面主要进行分析硫酸废水处理利用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硫酸废水 处理 回收利用 实验研究
一个二语学习者如果没有学习汉语词语将难以表达汉语。可见词汇处于汉语的核心地位,词语的教学方法不可忽视。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总结了当前二语教学界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的成
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是在衔接初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走向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专门技术提高的道路。与此同时,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教育信息化,这不仅仅反映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医古文教学在很多卫生职业学校,陷入裹足不前、甚至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一些人甚至觉得,中职院校的重点是培养手持一门专业技术的人才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座,博物馆、纪念馆10座。现有长白山满族剪纸艺术中心、长白山国画院、
报纸
自2000年我国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数以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进入大学。这一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拖欠还款甚至违约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影响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