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异源三聚体Gβγs突变体鉴定及RGB1在萌发后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源三聚体G蛋白是在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内保守的一类重要信号转导分子,通常所说的G蛋白是指异源三聚体G蛋白。在哺乳动物体内G蛋白发现了20多种α亚基、5种β亚基及12种γ亚基,它们能组成一千多种G蛋白。与动物细胞内的G蛋白形成鲜明的对比,植物G蛋白通常只有1种到5种,如拟南芥G蛋白包含一个α亚基(AtGPA1),一个13亚基(AGB1)和三个γ亚基(AGGl,AGG2和AGG3)。对拟南芥Gα(GPA1)和Gβ(AGB1)的基因功能的研究表明G蛋白介导整个发育过程。
  水稻G蛋白编码一个α亚基(RGA1),一个β亚基(RGB1)和5个γ亚基(RGG1,RGG2,OsGGC2,GS3,qPE9-1)。在水稻中,RGA1的功能丧失引起严重的形态变化,如矮化,较宽的茎,短而宽的叶,直立的穗,小谷粒和由抑制引起的第二节间的不伸长,并且RGA1突变体对外源赤霉素不敏感。GS3和qPE9-1/DEP1是水稻产量的主效QTL。GS3主要调节籽粒大小并在幼穗中高度表达。qPE9-1/DEP1主要调节穗长并在大多数组织中表达,在水稻的花序分生组织中表达最高。DEP1以及GGC2正调控种子大小,并且他们的作用依赖于G蛋白α亚基以及D亚基。然而RGB1,RGG1,RGG2的功能缺失突变体还没有报道,并且目前G蛋白调控的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拟南芥上,而水稻G蛋白是如何调控生长发育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水稻G蛋白β亚基和γ亚基的所有成员进行定点敲除,为了保证研究背景的一致性,转基因受体亲本均选用水稻品种中花11,并用获得的突变体对其功能进行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水稻G蛋白β亚基RGB1功能缺失突变体鉴定及表型分析
  1.通过CRISPR/Cas9系统构建双元载体p35S∷Cas9-RGB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表达载体转化中花11品种。To株系RGB1靶序列区测序结果表明,17个转基因株系中有6个株系目标基因被编辑,其中有一个株系为纯合突变体(-3bp),其余均为杂合突变体。
  对T1的所有存活幼苗的单株进行RGB1靶位点测序,只有-3bp和+3bp的纯合突变,其余均为野生型及RGB1杂合型突变。RGB1杂合型单株的花粉育性正常,且种子具有完整的胚芽和胚根。
  2.对RGB1杂合型株系的种子进行发芽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利用砂培(去壳的种子)还是水培(未去壳的种子),均有一部分种子不能够正常发芽,表现为主根和叶片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对这些不能够正常发芽的种子,分单粒提取基因组DNA并对RGB1靶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有三种目标基因编辑类型,分别被命名为rgb1-1(+1bp),rgb1-2(-bp)1bp)和RGB1-3(-11bp)。这三种突变体均表现出主根和叶片生长受到抑制,且苗期致死。
  3.为了确定RGB1突变体致死的原因,分析了水稻胚后发育早期不同阶段的幼苗的生长情况。与对照相比,三种类型RGB1突变体在发芽后第一天停止生长。胚的解剖实验发现,发芽后48小时到96小时,RGB1-1突变体的胚根颜色从黄色变为褐色,然后变为深褐色,而野生型的胚根总是白色。愈伤诱导实验表明,与对照相比RGB1突变体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被抑制,尤其芽的伸长被显著抑制。将RGB1突变体与野生型愈伤的胚纵切,发现与野生型相比RGB1突变体胚根呈棕色。该结果表明RGB1是水稻幼苗发育和愈伤诱导的关键基因。
  4.胚后发育早期检测RGB1的启动子活性和mRNA的表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RGB1在发芽时期表达较弱,而随着幼苗的发育RGB1的表达逐渐增强,在胚的维管组织,根表皮和胚轴中特异表达。在根的发育过程中,RGB1mRNA在主根的后生木质部,不定根、侧根的起始,侧根的分生组织,主根成熟区的表皮及维管组织均有检测到。
  5.对浸种1天、3天的野生型及发芽后1天、2天、3天的野生型及RGB1突变体幼苗的胚纵向切片进行分析,发现rgb1突变体胚根和胚轴的伸长受到抑制是因为其细胞生长的停止。
  二、水稻G蛋白β亚基参与激素通路调控幼苗发育
  1.选取野生型和rgb1-1突变体3日龄幼苗胚及部分侧生器官进行RNA-seq和qPCR验证以及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实验。将野生型与rgb1-1转录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74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2.54%(5,119个)的基因表达下调,47.46%(4,624个)的基因表达上调。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DNA复制,二萜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富集。与野生型相比,rgb1-1突变体中SAM,维管组织和根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大多数(81.8%)显著下调。在rgb1-1维管组织中,生长素转运基因PIN1A,PIN1B,PIN1C,PIN2和PIN3A,生长素响应基因OsARF11,OsARF16和OsARF19,以及细胞分裂素响应A型基因RR1,RR2,RR3,RR4,RR5,RR6和RR7表达下调,而细胞分裂素降解基因CKX4和CKX9的表达上调。在rgb1-1根中,BR途径中的GSK2,BAK1和BRH基因以及生长素响应基因IAA11,IAA13,IAA23和IAA24显著下调。
  2.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qRT-PCR和RNA-seq数据之间存在强相关性(r=0.85;p<0.05),这证实了本研究中获得的RNA—seq结果的可靠性。除了验证RNA.seq结果外,还进一步研究了2日龄和3日龄幼苗中与生长素信号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和生长素含量的变化。与2日龄幼苗中的野生型相比,RGB1突变体中OsARF4,OsARF9和OsARF13上调超过3倍,OsARF11和OsARF19在3日龄幼苗中下调超过3倍。在萌发后第3天,RGB1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Os1AA2,Os1AA7,OsIAA1O,OsIAA13,OsIAA16,OsIAA17,OsIAA24,OsIAA26,OsIAA27的表达显著降低5倍以上。在RGB1突变体中,OsPIN1d,OsPIN2和OsPIN5C在2日龄和3日龄幼苗中均下调,并且在3日龄幼苗中下调超过30倍。
  3.2日龄幼苗啦,突变体中的生长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但3日龄幼苗中的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除了生长素,还测量了RGB1突变体和对照中的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含量。在RGB1突变体3日龄幼苗中检测不到异戊烯基腺苷含量但在野生型中微量存在,并且RGB1突变体中油菜素内酯的含量是对照的10倍。这些结果表明RGB1突变后细胞内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含量均发生了变化,RGB1通过调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的含量调节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
  三、水稻Grs成员突变体鉴定及表型初步分析
  1.通过水稻突变体CRISPR/Cas9系统构建双元载体p2×35S∷Cas9-RGG1,p2×35S∷Cas9-RGG2,p2×35S∷Cas9-RGG1RGG2,p2×35S∷Cas9-GS3,p2×35S∷Cas9-qPE9-1,p2×35S∷Cas9-OsGGC2,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这些载体转化水稻品种中花11,分别获得了多个被编辑的转基因T0株系。
  2.经过多代测序分析,在T1和T2分离出了RGG1、GS3、OsGGC2、qPE9-1功能缺失的纯合突变体单株,将rgg1突变体分别命名为rgg1-1(-7bp),rgg1-2(-2bp)rgg1-3(1SNP,-16bp)rgg1-4(+1bp);gs3突变体分别命名为gs3-1(-1bp),gs3-2(-2bp),gs3-3(-34bp),gs3-4(+1bp);qpe9-1突变体分别命名为qpe9-1-1(-1bp),qpe9-1-2(-2bp),qpe9-1-3(-5bp),qpe9-1-4(-7bp),qpe9-1-5(+1bp);osggc2突变体命名为ggc2-1(-41bp)。
  3.调查了rgg1,gs3,ggc2,qpe9-1突变体株系与对照中花11的农艺性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rgg1突变体株系的株高、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和分蘖数与对照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RGG1基因的功能缺失并不影响水稻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而两个qpe9-1突变体株系株高变矮,剑叶长变短,穗长也显著变短,穗粒数没有显著的差异。说明qPE9-1不仅影响生殖生长,还影响营养生长。而ggc2突变体的株高与对照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OsGGC2并不影响水稻的营养生长。
  4.将以×35S∷Cas9-RGG2,p2×35S∷Cas9-RGG1RGG2,T0和T1所有存活的单株幼苗提取基因组DNA,并对RGG1,RGG2靶序列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得不到纯合的突变体单株,所以认为rgg2单突变体及rgg1rgg2双突变体可能致死。
  5.为了进一步研究rgg2单突和rgg1rgg2双突影响水稻生长的具体时期,本研究结合RGB1突变体表型特征,将p2×35S∷Cas9-RGG2,p2×35S∷Cas9.RGG1RGG2杂合突变体株系种子做发芽实验。生长一周后发现,幼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表型分离。RGG2单突杂合株系的幼苗中约25%的幼苗表现出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在叶枕处变褐色,根量减少。RGG1RGG2双突杂合株系的幼苗中约25%的幼苗根不能正常生长,叶片生长停止在4日龄期。将生长受抑制的幼苗提DNA并对RGG1及RGG2靶序列区域测序发现,RGG2单突变体与RGG1RGG2双突靶序列区域分别有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分离出了一种rgg2单突变基因型为:rgg2-1(-2bp);rgg1rgg2双突变体基因型分别为:rgg1rgg2-1(-7bp,+1bp),rgg1rgg2-2(1bp SNIP-16bp,-1bp),rgg1rgg2-3(+1bp,-1bp),且rgg2和rgg1rgg2突变体苗期致死。
其他文献
在节能减排和降低能耗的背景下,我国已建设超百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其中一次再热蒸汽温度为600℃的机组占全世界同类机组的9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机组热效率,降低能耗,国家能源局批复了我国(也是世界)首台630℃超超临界燃煤火电机组示范项目,该项目锅炉集箱和主蒸汽管道等高温部件唯一可选材料是G115(?)马氏体耐热钢。相比现有9~12%Cr马氏体钢,G115钢通过添加3.0 wt.%的固溶型元素W和1
学位
现阶段,水环境中常同时存在多种污染物,例如染料分子、重金属离子、油品等。多种污染物的共存既对水生生物、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并且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凝胶性能较好的室温凝胶因子,同时开发吸附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并且容易回收的吸附剂,因此本文首先制备了基于四唑类化合物和烷基胺的两组分相选择性超分子凝胶用以凝油和吸附,同时考虑到超分子凝胶中存
学位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优异的光电性能、生产制备成本低以及快速增长的光电转化效率(PCE)迅速成为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明星和潜力股。目前实验室中钙钛矿器件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4.2%。然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提高器件的稳定性;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大面积制备;提高高效率器件制备的可重复性。本论文从提高正式平面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出发,通过改
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SPs)是在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时形成的电磁振荡,这赋予金属一系列新奇的光学特性,例如,局域场增强、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以及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等。随着对SPs研究的日益深入和高精度纳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对SPs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满足不同的应用。本文中,我们主要通过对金属纳米结构的形貌、组成成分的设计以及金属纳米结构与二维石墨烯材料复合
学位
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反应器内,污泥生物量大、沉降性能良好,对污染物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颗粒污泥是在特定条件下由絮状污泥经发育、“塑造”而成的。目前对于塑造好氧颗粒污泥的外部控制条件尚不明确。活性污泥增长、颗粒污泥的形成以及反应器内流场中三相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尤其是气液的剪切作用,对污泥颗粒化塑造至关重要,然而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建立CFD模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如何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各种治理手段中,排污权交易制度由于其治理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已经在西方国家推广应用多年,而目前我国排污权交易仍处于探索深化期,各个环节的机制设计仍需完善。其中,初始排污权分配机制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排污权交易的制度效果。在三种主要的分配方式中,拍卖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且能够合理分
学位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其发病人数会增加到九百万。在临床上,该病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包括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随着年龄的增大,症状逐渐加重,最终会引起运动功能的完全丧失。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以及路易小体(LBs)的出现。目前,其发病原因还不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病与环境毒物、基因突变
学位
Patient satisfaction can identify specific areas of improvement in public sector hospitals.However,the Pakistani health care system and quality of service delivery are rarely assessed through the pers
学位
The impact of ethics on recent leadership practices has assumed a prominent role in both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successes and failures.Early twenty-first ce
学位
近年来,生物基聚合物粒子因其新颖的性质和独特的功能而被深入研究,并被广泛应用于微型胶囊、药物传递与释放、吸附及催化等领域。这些聚合物粒子通常使用硬模板法、自组装、悬浮聚合、沉淀聚合及乳液聚合等方法制备。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广泛存在的生物质,苯丙素类衍生物茴香稀(ANE)及马来酸酐(MAH)制备了一系列生物基空心聚合物粒子,并对它们的潜在应用进行的系统研究。1、我们利用茴香稀(ANE)制备了一种新型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