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以建国后吴晗史学活动为中心考察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国后至“文革”前的17年史学发展历程中,史学由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而出现了游走于学术和政治间的倾向。吴晗具有典型意义,建国后吴晗以学者身份从政,摇摆于科学史学思潮与革命史学思潮二者之间。学界空气正常时,吴晗在求真务实的宗旨下发挥史家本能,结出累累硕果;当他投身于扑面而来的政治运动氛围时,于中的史学则变为服务现实政治的工具,而他本身也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造成悲剧性结局。以微见著,本文就是通过对吴晗建国后史学道路的变迁及原因做一些梳理和探究,以便于明晰建国后17年史学的发展脉络及把握学术与现实、政治之关系,并对中国当代史学提供有益借鉴。 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概述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状况与吴晗本人经历及学术史,介绍目前史学界对吴晗的学术思想、成就和本身命运所做研究的概况,并揭示研究本课题的学术动因和现实意义。 论文的主体分为三个方面: 1、主要阐述建国后吴晗史学存在以政治为中心的发展倾向,吴晗身处现实政治之中,为了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需要,举起政治史学的大旗,追随执政领袖们的言论,在追求史学经世致用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部分从转向政治史学、学者从政的困局、史学研究的主题变迁等三部分展开论述。 2、主要阐述吴晗虽然逐渐服从于政治,但没有完全摈弃学术研究,本部分从倡导历史主义、古籍整理与普及历史知识、道德继承与清官问题等三方面论述吴晗在科学思潮的学界氛围中,可以潜心于学术的常态发展,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使史学的科学性得以捍卫和维护。 3、主要阐述吴晗悲剧性命运的缘由,可分为外因与内因,本部分从时代背景与吴晗个人角度出发探讨吴晗悲剧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包括政治强权之下的“殉道者”与吴晗个人心路历程。。 结语部分以吴晗为代表论述了建国后17年史学概况,并就学术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知识分了自身定位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学位
作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勇士,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的著名理论家,戴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不仅关心政治,而且关怀教育,伴随着一系列
学位
本文依据历史资料“樊山公牍”,考察了清末地方诉讼与审理、司法监督的运行情况,讨论了地方官府衙门中重要组成人员书、役、幕、随的司法参与和危害,以及民间司法参与者讼师对地
赵宋王朝建立以来,随着各种新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种力量在分化组合,社会的发展为乡村富户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土地兼并盛行、人口增加和商业发达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