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部经典的西方现代诗歌,《荒原》多个中译本的研究在学术界成果颇多,但是,作为《荒原》多个中译本中的翻译主体的译者,其身份和地位的比较研究却比较少见,为此,本文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来比较研究《荒原》的三个中译本,以揭示和突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本文首先陈述了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框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主要体现;其次为了凸显三个译者在翻译《荒原》整个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作者详细描述和深入比较了三个译者在翻译《荒原》前后的背景、目的和结果,同时,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相关数据图表从译者主体性的三大方面来重点比较分析三个译者在翻译《荒原》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即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价值、译者的读者意识和翻译策略、翻译主体间性和翻译风格,其中在翻译动机和翻译价值上,作者论证了三个译者翻译的动机及其译作对当时以及之后《荒原》译本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在读者意识和翻译策略上,论文从译者所做的注释内容、类别和翻译策略选择上阐释了译者主体性带来的影响,在翻译主体性和翻译风格上,本研究分析探讨了译者、原作和读者主体间关系及其基于此在翻译中采取的风格。通过对《荒原》三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及其实践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充分的论证,同时作者也证明了《荒原》多个译本在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的可行性。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来比较研究《荒原》三个中译本,希望能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性作用,尤其在文学翻译(诗歌翻译)的创造性作用,和拓宽文学翻译作品比较研究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