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后免疫原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WE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意义:严重创伤、感染、肿瘤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在临床治疗中非常常见。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植骨术,而严重的骨缺损用现有的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骨组织工程的兴起为解决大段骨缺损的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被认为是骨组织工程最佳的种子细胞。因为这种细胞取材方便,可通过穿刺获得,创伤小,取材后并发症少,细胞培养增殖快,在体内外成骨诱导环境下可分化为骨组织,而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此外,MSCs也容易分离和培养。尽管自体MSCs或成骨细胞用于动物及临床个体化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MSCs在骨髓中含量很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现有方法体外迅速扩增困难。而且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MSCs增殖能力明显减弱。随着培养代数增加可能出现“反分化”现象和致瘤性,从而失去了细胞应有的功能和安全性。因此,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会受来源和数量限制,难以满足临床“随取随用”的要求。建立同种异体MSCs种子细胞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捷径,也是组织工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MSC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已往低等级动物模型也证明同种异体种子细胞及其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软骨、骨组织植入体内免疫反应轻微,不足以影响工程化组织植入体内后的修复功能。因此,同种异体骨组织工程研究前景充满潜力和希望。目的:(1)猪骨髓分离培养MSCs并在体外诱导成骨细胞,并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探讨MSCs最佳的培养方法和条件;(2)研究MSCs成骨诱导分化后在不同条件下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研究MSCs免疫原性及IFN-γ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探讨MSCs免疫调节机制,为体内实验提供依据;(3)成骨诱导分化后MSCs与脱钙骨基质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猪皮下并和单纯脱钙骨基质材料植入进行比较,以了解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免疫排斥反应程度及异位成骨能力。从而了解以MSCs为种子细胞的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1.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1)无菌条件下在小香猪髂嵴处穿刺抽取2-5m1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提纯MSCs,分别培养在含5%胎牛血清的A-DMEM培养液和10%胎牛血清F12-DMEM培养液里。观察第3d、第5d的CFU-F数量、最大传代次数、细胞长满时间、FACS检测第3代细胞的CD14、CD29、CD44、CD45、SLA-I、SLA-II表达。(2)比较MSCs及DOC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生长周期。(3)用碱性磷酸酶染色、Von-Kossa染色、茜素红法、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成骨诱导分化后的MSCs。2.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后免疫原性实验研究(1)以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未诱导、成骨诱导的MSCs、MSCs+IFN-γ、DOC+IFN-γSLA分子的表达;(2)采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DOC、未分化的MSCs、MSCs+IFN-γ组、DOC+IFN-γ的SLA基因表达情况;(3)采用混合淋巴反应观察①不同数量级的DOC对PBMC增殖的影响;②DOC对经丝分裂原刺激的PBMC增殖的影响;③DOC经IFN-γ预处理后体外对单向混合淋巴反应体系影响;④DOC经IFN-γ预处理后体外对双向混合淋巴反应体系的影响。(4)检测MSCs和DOC未经过和经过IFN-γ处理后其培养上清TGF-β1和IL-10的分泌情况3.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猪皮下植入免疫排斥及异位成骨实验研究(1)对新鲜猪胫骨采用脱脂、脱钙、脱蛋白方法制备猪DBM材料并在光镜下和电镜下观察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2)体外组织工程骨构建并在光镜下和电镜下细胞附着,生长,基质分泌情况。(3)以DBM材料为对照,将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植入15头免疫功能健全的异体小香猪背侧脊柱旁左侧皮下作为实验组,对侧植入单纯的脱钙骨基质猪皮下,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测1w、2w、4w、8w、12w异位成骨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术后局部组织和外周血1w、2w、4w、8w、12w的IL-2及其TNF-α表达水平。结果:1.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成骨诱导分化后生物学特性(1)在A-DMEM与F12-DMEM培养液培养的MSCs具有相同特征:细胞呈纺锤形或三角形,类似纤维细胞,旋涡样排列;第3代细胞FACS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CD29、CD44、SLA-I表达强阳性,而CD14、CD34、SLA-II阴性。与F12-DMEM培养液培养的MSCs相比,A-DMEM培养的MSCs、原代培养3d、5d贴壁生长的细胞克隆数较多、原代细胞生长至80-100%所需时间较短,最大传代次数多。(2) MSCs及DOC细胞贴壁率无明显差别,生长曲线MSCs倍增时间为36.8h,DOC为38.9h。MSCs和DOC细胞周期比较,MSCs细胞周期中S+G2比例较多,G1比例较少。表明:MSCs生长增殖速度较DOC快。(3)成骨诱导14d,Von-Kossa染色见细胞间质有大量的钙盐沉积;ALP染色显示细胞呈85%阳性;茜素红法见到团块状细胞中有钙盐沉积;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见到骨钙素阳性表达细胞。2.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后免疫原性实验研究(1) FACS检测结果显示:MSCs+IFN-γ组、DOC+IFN-γ组SLA-I表达上调(P<0.05),SLA-II表达明显上调(P<0.01)。(2) RT-PCR结果显示:DOC组、MSCs+IFN-γ组、DOC+IFN-γ组SLA-I(P1,P14)表达上调(P<0.05),SLA-II(DRA,DRB,DQA,DQB)表达明显上调(P<0.01)。(3)①大于1×104数量级以上DOC不能刺激PBMC增殖,低于1×104数量级对PBMC有增殖作用。抑制作用与细胞数量成正相关。②DOC能抑制经PHA刺激的PBMC增殖。③DOC经IFN-γ预处理后仍然能抑制PHA和Con-A刺激的PBMC增殖。④DOC经IFN-γ预处理后体外对双向混合淋巴反应体系(hPBMC+pPBMC)PBMC增殖有抑制作用。(4) MSCs和DOC均能分泌TGF-β1和IL-10,DOC分泌的IL-10水平高于MSCs(P<0.01),但经IFN-γ刺激后,MSCs分泌的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未经IFN-γ刺激的MSCs,而经IFN-γ刺激后DOC分泌的TGF-β1明显低于未经IFN-γ刺激的DOC。3.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猪皮下植入免疫排斥及异位成骨实验研究(1)制备猪DBM材料保持天然的网状结构;(2)成骨诱导分化后MSCs与脱钙骨基质材料复合7天显示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壁,并分裂增殖数目倍增。SEM观察,细胞排列规则,周围有细胞外基质分泌。(3)所有小香猪术后无发热、畏寒等全身反应。取材所见术后1、2、4周双侧植入物周围均见轻微组织反应,但于8、12周逐渐消失。组织学观察,异位成骨以软骨内化骨为主。结论:(1)猪MSCs成骨能力强,在成骨诱导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分化,表达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具有作为种子细胞的潜力。(2)体外实验表明猪MSCs的诱导成骨后仍保持低免疫原性,在炎前细胞因子刺激下其免疫原性可能增强,但其可能通过分泌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来调控免疫反应。(3)体内实验表明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骨植入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效果。但早期可引发宿主轻微的免疫反应,但随时间延长,免疫反应逐渐消失。总之,同种异体MSCs作为种子细胞与DBM材料复合培养可能是体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一种较好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牛膝多肽(ABPP)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转基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细胞株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RGC-5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牛膝多肽(0.05、0.5、5.0μg
与常规的镍材料相比,纳米镍由于尺寸小、具有特殊的界面结构,而体现出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因而显示出特殊的磁学、光电和催化等性能,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在妊娠合并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妊娠合并LN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案:观察组34例应
当前,乡村振兴和生态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题词、高频词,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资源保护规律,契合了乡村发展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求,要顺应自然发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从递归数据结构的定义出发,结合单链表递归示意图和结点定义对递归数据结构的递归性加以描述。简述递归数据结构的算法设计要点,以输出单链表结点值为例分析递归数据结构
虚拟学习社区是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型学习方式,具有跨时空、高效率的特点,以及协助服务、发现服务、知识库和知识地图的功能,在学习、讨论、辅导、评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安全是政治,安全是头等大事,安全大手天,安全否定一切。每当回想起那些不该发生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时;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深地思索,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要真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