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媒介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人数有8.47亿,其中青少年儿童的规模达1.69亿。近期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指出,未成年学生普遍存在电子产品游戏休闲时间较长的问题。报告数据显示,在非上学日,农村地区未成年学生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为108.18分钟,城市地区未成年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为88.40分钟。未成年学生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政府在未成年学生义务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对农村地区未成年教育的扶持,国家已启动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来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医疗、健康与教育水平,希望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与技能,改善自身家庭甚至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然而与此背道而驰的是,这些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且日渐加剧的手机依赖现象,使学业与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急需却尚未构建出一套对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少年学生手机依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许多学者对手机依赖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手机依赖的前因、测量以及对学业、社交、健康等的影响,但手机依赖干预的研究存在不足,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探讨与非系统化的实证分析上,而且理论与实证没有很好的结合。国内相关研究中,理论和经验总结的研究结果指出手机干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方面协同,多数是政策层面上的干预探讨,很少有实际干预行为效果的研究。而干预方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情况,较为分散,难以总结成一个统一理论支撑下的框架体系。手机干预已有的实证研究大多数停留探讨具体某种认知干预或运动干预方式的效果上,尚未在全局整体上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实证研究偏向微观层面,理论研究偏向宏观层面,缺乏统一的联系。手机干预作为媒介干预的一种,国外学者对媒介干预有大量研究并发展为成熟的理论——父母监控理论,用以解释家长对子女收视与互联网使用的干预行为,但由于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父母监控理论的媒介干预行为尚未应用在手机干预上。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地区青少年手机依赖这一焦点现象,从父母监控理论出发,将手机干预系统分类为主动型手机干预策略与被动型手机干预策略,结合心理逆反理论相关基础与农村地区青少年认知心理特征,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与假设。通过对306位农村初中学生手机干预的田野实验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地区青少年在两种不同手机干预策略后产生的逆反与警醒动机差异,探讨了不同手机干预策略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动机,进而影响放纵型食品消费,并分析了学习压力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手机干预类型与放纵型食品消费的调节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对青少年学生实行手机干预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地区青少年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和心理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手机干预策略下,农村地区青少年后续放纵型食品消费不同。被动型干预策略会导致青少年后续放纵型食品消费的增加,而主动型干预策略会导致后续放纵型食品消费的减少。具体而言,当农村地区青少年面对被动型手机干预策略时,他们在放纵型食品消费上不仅会消费更多,而且会消费更贵。(2)逆反动机中介了被动型手机干预策略对放纵型食品消费的影响。相比于主动型手机干预策略,被动型干预策略会导致青少年更多的逆反动机。(3)警醒动机中介了主动型手机干预策略对放纵型食品消费的影响。相比于被动型手机干预策略,主动型干预策略会导致青少年更多的警醒动机。(4)学习压力负向调节了手机干预策略与青少年逆反动机之间的关系,当学习压力越低时,相较于主动型手机干预策略,被动型手机干预策略导致青少年更高程度的逆反。另一方面,学习压力部分正向调节了手机干预策略与青少年警醒动机之间的关系。(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调节了农村地区青少年动机状态与放纵型食品消费比例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农村地区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增强了逆反动机与放纵型食品消费比例之间的正向关系,也增强了警醒动机与放纵型食品消费量之间的负向关系。最后,本文依据分析结果,结合现阶段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与青少年手机使用现状,就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地区青少年学生进行手机干预并避免后续更多放纵型食品消费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