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聚合法合成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工艺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酚A型聚碳酸酯(BAP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的工程塑料,由于冲击强度高、耐热性好等良好的物理特性,因而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针对双酚A型聚碳酸酯传统合成工艺路线有污染,能耗高,设备条件要求高等缺点,探索了一条绿色合成工艺路线。首先以碳酸二苯酯(DPC)和双酚A(BPA)为原料合成聚碳酸酯的预聚体,然后采用超临界CO2技术对预聚体进行诱导结晶,最后在较低温度,常压下进行N2吹扫,合成分子量较高的双酚A型聚碳酸酯。 本文分别探讨了溶剂诱导结晶和超临界诱导结晶。超临界CO2诱导结晶和溶剂诱导结晶都能使无定形态的预聚体出现片状晶体,通过DSC、IR、SEM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超临界CO2诱导结晶的效果更好。通过XRD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卡对照知超临界CO2诱导结晶诱导的预聚体为两种厚度同一晶型的片状晶体,此晶型为单斜晶系的晶体。 超临界CO2作用下双酚A型聚碳酸酯预聚体诱导结晶。共溶剂为磷酸三丁酯,压力30 MPa,温度140℃,诱导结晶6 h就能得到结晶度为36.11%的聚碳酸酯晶体。应用DSC、WAXD、SEM、IR对不同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和共溶剂的条件下诱导结晶后的聚碳酸酯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比较好的超临界诱导结晶条件为:140℃、30 Mpa下采用共溶剂磷酸三丁酯诱导结晶6 h。 氮气吹扫工艺的缩聚是在常压下进行,在一定量催化剂作用下,220℃反应8 h就能将BAPC预聚体的分子量从7945 g/mol提高至73733 g/mol。氮气吹扫工艺缩聚的聚碳酸酯为无定形态聚合物,玻璃转化温度为151.2℃。分别采用预聚物和经诱导结晶处理后预聚物研究了不同温度、N2流量、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的缩聚,得到的聚碳酸酯采用DSC、GPC、SEM、IR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得出较好的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为0.0030 g,缩聚温度为220℃,N2流量为1.5 L/min,反应时间为8h。缩聚体数均分子量73733g/mol,分子量分布1.88。
其他文献
前言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之一,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并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转移是发生在肿瘤宿主内一系列复杂过程的最终结果,其中肿瘤侵袭细胞外基质
三环类化合物是重要的药物及中间体结构类别,抗阻胺药物氯雷他定、酮替芬和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是典型的三个三环类药物。该类药物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结构类似。 论文在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丹参高的药用价值,许多地区都引种栽培丹参。但在传统的栽培模式下,不同产地的丹参品质极不稳定。因此,探究引起丹参药材质量差异的影响因素对提高药材质量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全国范围内41个不同采集地的野生丹参药材中有效成分、无机元素及抗氧化活性的分析,探究气候、
分散方式、粒度、pH值和分散剂种类是影响钛白粉颜料在水中分散性的重要因素,而分散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钛白粉表面处理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砂磨、分级、控制pH值、选择合适的分
天然产物是自然界生物在经历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合成以及保留下来的结构特异的二次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生物活性多样性、化学结构多样性和类药性,临床上应用的大部分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天然产物。海绵和放线菌因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结构新颖且具有不同功能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而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为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或药物的先导化合物,我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多种海绵及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