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逐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近代以来国际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一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理想的追求和对教育机会不均现实的关注却一刻也没停止,尤其在当代,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敏感话题。对这个问题不予重视,或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同时,教育机会均等又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口号。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平等的王国,把教育机会均等理解为“平均主义”或“结果均等”,也会造成思想混乱。 相对于旧中国畸形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建国以后,为了增加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机会,我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从总体上看,呈现教育平等化的趋势。然而,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宏观的地区、城乡、阶层和性别之间,同时还存在于微观的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分析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进一步努力消除或淡化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参照近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尺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尤其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有关这方面的误解(如模糊平等的阶级实质,把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想成“平等的王国”)加以澄清,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剖析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的教育外部和内部的原因,进而提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策略。这些策略是:正视现实,寻求变革;合理地确立教育政策取向;重视教育立法,加强教育督导,全面实行依法治教;在各级各类教育方面,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倾斜政策,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教育系统微观方面,重视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