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与健康为导向的上海既有住宅改造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上海未来城市发展将随之由增量开发模式转入存量改造模式,因此,住宅改造将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来,低碳节能要求已经在住宅设计和改造中得到广泛认同,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低碳化改造案例。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对于健康问题愈发重视,国家已经在战略层面上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因此在既有住宅改造过程中也应对健康问题投入更大的关注。
  论文以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与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为切入点,对上海既有住宅的低碳化健康化改造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上海的地理气候特征、住宅发展历程、居民生活能耗现状、居民生活健康现状以及当地低碳建筑与健康建筑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论文将LEED(v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WELL建筑标准(v1with Q3 2017 addenda)、《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2016)分别进行横纵向对比,明确低碳建筑标准与健康建筑标准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然后,论文提出了以低碳与健康为导向的上海既有住宅改造评价体系,内容包含住区环境、能源、空气、光、舒适、水、健身、精神、材料与资源等九个方面。其后论文对这九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阐释。
  最后,论文以同济新村为案例对象,将上文提出的以低碳与健康为导向的上海既有住宅改造评价体系运用于同济新村的改造,并通过ECOTECT、WINAIR、PHOENICS、GBS等软件模拟节能效果,验证论文提出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1952年,同济大学在全国院系调整的大潮中创立建筑系,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建工程类高等工科院校。依附本校的学科优势,建国初期的同济大学相继成立附属的设计机构,自主营建校园并承接上海各高校在改组后的校园基建任务。其中,1950-60年代由本校建筑系教师们亲执设计的同济校园建筑,相较于同期建设的其他高校校舍,建筑形式风格更多元,设计中的事件性和典型性更突出,并透出在建国初期多方探索如何实现本土现代建
我国西南小城镇人口老龄化处于城乡、东西部双重二元结构挤压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艰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西南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需要对西南小城镇人口现状、老年人需求以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和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李庄镇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在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现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等方面具有典型性。笔者于2014年参加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曾在李庄镇工作和生
侗族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悠久历史渊源孕育出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侗族传统乡村中的建造体系是由房屋的建造技术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所共同组成的体制,其创造出的传统民居空间是礼制、风水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作用。它被社会认可并自然沿袭,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稳定性。自现代化进程以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乡村建造持续产生影响,居住者物质生活需求的提高与生活模式的改变反应在建造体系中的技术、材料、规范、建造者等多个方面的改变上
学位
光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揭示了光不仅作用于人体视觉成像系统,还影响着昼夜节律。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室内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光的节律效应及其潜在健康效应,对白光LED照明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是近年来健康照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国医疗建筑建设发展迅速,其结构体系复杂、使用人群特殊,光环境作为其物理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照明设计中应当以人为中心,重视光的视觉以及节律效应,达到健康照明设计目
学位
我国城市发展已处于扩张与更新并存的特殊时期,城市发展由大拆大建逐渐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中既有的历史积淀,使得历史住宅的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存量发展中的重要举措。我国现今留存的历史住宅中,上海石库门在留存量以及历史与文化重要性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更新和改造无论在学术还是实践层面都值得深入研究。本课题以上海石库门住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平常化的改造再生技术在石库门住宅自主更新中的有效应用。笔者通过
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小单元,开始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尤其是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其原有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出行安全及生活需求。与此同时,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要求社区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打造老年宜居社区,并通过社区的自治建设鼓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角的梅陇三村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老龄化老旧社区。随着老龄化
本研究选取福州市永泰县三洋地区两个家族清中晚期的大厝——爱荆庄和仁和宅为例,借助历史人类学方法,由记录大家族分家之时分配财产的阄书以及族谱等民间文献材料切入,探讨在聚族而居的宗族社会环境之中产生的空间观念以及闽东大厝平面形制的演化机制。  本研究首先通过释读阄书中的建筑词汇,归纳出空间定位的方法。随后尝试复原了两大家族在诸子分家之时房产分配的具体情况,揭示了在大厝产权析分与日常使用中遵循的核心原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建设的适老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以适老化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由于对老年人的需求缺乏综合考虑,最终都导向了片面的无障碍设计。而许多欧洲城市在建设中运用了包容性设计的理念,在解决适老化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文基于包容性设计的视角,以意大利3个街区为案例,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街区和街道层面对适老化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森佩尔的面饰理论认为外层面饰优先于墙体“内部”存在,墙体“内部”除了起支撑作用而一无所用,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当代建筑的表皮设计看似独立自由,但仍受到诸如建筑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建筑设计的技术和法规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表皮至上的今天,我们更应知晓外墙设计的“内部”功能与技术要求有哪些,而它们又是如何在外部得到反映并影响最终的外墙表现的。本文以租界时代以来的上海地区为例,从众多的功能与技术要求
学位
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清洁建筑材料的需求增加,木材以其节能、环保、绿色无污染的特性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同时,技术的进步使得木结构建筑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以及性能的要求。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芬兰有着悠久的木结构建筑历史。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芬兰大力推广木结构建筑,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在这三十年中,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建筑消防法规也随着技术进步不断修改,为木结构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