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种族、文化——美国华裔女性写作探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介绍美国华裔女性及其写作的历史背景.第一章简要介绍美国华裔女性的历史.由于文化、种族和性别中心主义的存在,华裔女性实际上被剥夺了言说的权利和自由,因此,要寻找自我和建构身份,打破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关键的一步.第二章考察了华裔女性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写作抵抗种族、文化等霸权压迫的.由于华裔女性主体建构中种族、性别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华裔女性的主体性在这三者的互动关系中建立起来.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种族政治如何对性别经验产生影响.第三章提出,华裔女性由于独特的族裔身份,其对男性的观照和与男性的关系明显受到种族身份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华裔男性也包括白人男性.华裔女性如何观照女性身份是第四章关注的重点.基于独特的社会现实,华裔女性成为华人家庭中的中坚力量,她们坚韧持久,与男性一起承受着种族压力的同时悉心照料家庭,给子女成长提供坚强的后盾,使她们的女儿在遭受种族和性别挫折时,以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智慧给她们力量.从同性中吸取力量还表现在母亲们之间的"姐妹情谊"和一系列"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上.第三部分探析性别身份如何影响文化认同.由于女性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男性与国家的关系,因此,无论在所在国还是在故国,女性都比男性更难获得认同和产生归属感.如果说华裔男性力图建构一种稳定的、本质性的文化身份的话,那么华裔女性则被排除在外.处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之间的华裔形成的文化身份混杂性是两种文化在她们身上互相碰撞,冲突,经过历史、权力、文化等的多方妥协和协商而最终形成的.第五章分析了华裔女性文化认同的混杂性特征及其与后现代混杂性的区别.第六章试图探寻华裔女性主体性建构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表现为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华裔女性社会现实独特性的文学传统,具体分析了神话改写,语言和混合文体三种.通过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的研究,该文试图说明的是,在种族、阶级、性别、文化的多元语境中,华裔女性面临着来自多种主导话语的霸权政治.华裔女性作为三种相互关联的社会——政治群体中的角色而存在,并同时受到这三种群体有意或无意的抹煞和取消的危险,因而,她们的抵抗政治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同时,我们倡导建立一种"黄种女性主义",团结不同的政治力量和群体获得华裔女性解放.
其他文献
对成长小说倾心而执著的书写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牵连着成长小说自身的审美品质与当下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从主题学
本文对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沈从文展示了都市人生命力的萎缩,同时高度肯定了热烈的性爱;沈从文是一位爱情的歌者,正是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目中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体育工作也是国际社会与国家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开展残疾人体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乒乓球具有参与人数多、规模大、水平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从1997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贾樟柯的五部长篇电影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自始至终将目光锁定故里小人物的生存困境,通过“影像本体”美学的镜头语
We report a case of a 59-year-old gentleman who had suffered from low back pain for several months.Abdominal sonogram showed multiple heteroechoic nodules in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