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约束下山区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以陕南镇安县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nLoveR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县城土地资源的高度利用给城区带来了人口超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失业、贫穷、住房困难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山区县城受山体河谷等自然地貌的约束,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空间扩展的制约,如何合理拓展县城发展空间,调整和优化县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疏散县城人口数量,缓解县城发展压力,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不二出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来测算山区县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生态供求的角度衡量山区县域的生态平衡能力,判定该地域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通过构建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角度分别对县域的综合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测量,探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变动关系。并从生态社会、生态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分析框架。   最后以陕南镇安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生态足迹与综合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得到以下结论:a.2006:2009年镇安县的生态足迹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具有较强的上升刚性,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人均1.77增加到2009年的2.01,而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0.61左右,生态压力凸显。b.镇安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恶化,年均生态赤字率为205.93%,生态压力指数明显增长。c.镇安县的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78减少到1.92,发展能力由2006年的1.69增加到2009年的1.91,得到逐步提升。d.镇安县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变动明显,且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贡献率分别达到0.53和0.78,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引起充分重视。最后依据镇安县的经济发展条件与未来发展需要,提出县城至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思路、战略方针和发展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与国际领先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集中体现在效率低下。因此
自《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国际碳减排量交易日渐兴起,CDM产业由此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碳交易体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鉴于碳资源与碳资产具备不可预估的升值空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给国内的钢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寻找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对于钢材企业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文采用定量分
在Knight不确定环境下,决策者难以用单一的概率测度来预测未来的经济状态,而是用一族主观概率测度(即先验概率测度集)来预测.其中,如何刻画决策者的先验概率测度集,如何基于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