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吉莉安·弗琳的第三部小说,《消失的爱人》自2012年出版以来,便密集上演令人侧目的畅销奇迹:横扫40国图书畅销榜。2014年该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好评如潮。这本小说用不平凡的笔触刻画了艾米与尼克夫妇平静婚姻下面的波涛汹涌,危机四伏。本文选用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立足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艾米这一系列反常行为的深层原因。其种种极端行为都是在追求某种缺失部分的满足,对安全感的渴望,对归属感与爱的需要,以及对得到肯定与尊重的欲望,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理解了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我们在对她的所作所为感到惊异与恐惧的同时也会对之心生理解与同情。同时我们也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反观现代女性,尤其是步入婚姻的女性的心理状态。埋葬爱情的并非婚姻,而是婚姻中的理所当然与不以为然所带来的,对于两性差异与需求的漠视或是两性需求的不同步性。只有深入了解与正视个体差异,并使自己趋于完善减少环境与他人对自身的控制,才能够实现个人与婚姻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理论。着重论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层级,分别是存在的基本需求,安全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以及位列需求金字塔尖的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这一理论更从自我实现者的特质去讨论自我实现的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第二章则结合文本,分析女主人公艾米种种极端行为背后的需求匮乏:事业破产,丈夫出轨一步步剥夺了艾米的安全感;人际关系带来的对归属感和爱的渴望;在父母笔下的“神奇的艾米”的对照下渴望赞赏的目光,渴望得到尊重…以及主人公最后突破自己,努力完成自我实现。第三章分析了艾米自我实现路上的先决条件与动机,但自我实现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阻碍重重,生存的威胁与自我的欺骗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米的自我实现。但最后,艾米虽然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看似美满的家庭和被她玩弄于鼓掌之中的丈夫,皆大欢喜,但其自我实现从未跳出自身的局限。艾米将个人的幸福建立在丈夫的痛苦之上,日渐极端与偏离,因而她的自我实现有其局限性。本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女主人公艾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不同的诉求,解释女主人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所有行为背后的动机。艾米这一角色自问世起便赢得了广泛关注并饱受热议。虽然艾米的行为令人瞠目,但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本篇研究的重点便是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及自我实现理论,分析艾米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并试图为苦苦挣扎在婚姻中的人带来启迪。无论小说还是现实,每个人都在为自我实现不断努力,为个人的成长创造无限可能。艾米在追逐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虽然如愿以偿,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自我,但其有些用力过猛,还将继续缺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