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其长6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论文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沉积相标志,认为该区长6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席状砂及分流间湾微相,并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沉积微相,有效地避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给识别和划分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主体微相带来的失误。经过对研究区单井相序组合、沉积微相剖面及平面展布特征分析,深入研究了沉积微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沉积模式。通过对储层岩矿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将储层划分为有利的、较为有利及较为致密的三类岩石物理相,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分别建立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有效地提高了测井解释的精度。通过对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合储层物性分布特征及沉积微相的展布格局综合分析,发现经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后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骨架砂体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控制了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成减的有利微相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分类预测评价标准,利用能够综合反映储层储集、渗流及含油气等多种信息及Ⅰ、Ⅱ类岩石物理相“甜点”圈定出不同类型相对高渗高产含油有利区33个,其中近期评价后可开发的一、二类含油有利区15个,含油面积共计138.7k㎡,地质储量总计2487.9×104t,为研究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开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