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脑肠互动”学说,通过开窍通腑法治疗大鼠下焦肾(膀胱)湿热证的实验研究,探讨开窍通腑法对下焦肾(膀胱)湿热证的退热效应及调控机制,阐述脑-肠轴对该证型发热的干预及脑肠信息传递介质脑肠肽在发热过程中的作用,为“脑肠互动”学说指导临床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A组:空白组(无热原生理盐水);B组:模型组(无药物干预治疗);治疗1组:清热利湿组(八正散组);D组:醒脑开窍组(醒脑静注射液组);E组:通腑泄热组(大承气汤组);F组:清热利湿合醒脑开窍组(八正散合醒脑静注射液组);G组:清热利湿合通腑泄热组(八正散合大承气汤组);H组:扑热息痛组。80只大鼠除A组外,均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半结扎并同时向膀胱内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造成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模型,模型复制参考侯氏法。记录体温变化观察解热效果,检测各组动物用药后脑、脊髓、结肠、肺、胃、肾组织、血浆中P物质、NT、CRH、AVP、IL-4、IFN-γ,肠道屏障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回、结肠粘膜Occludin蛋白表达,计算推进率观察大鼠肠道动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D、E、F、G组在用药后均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H组大鼠降温效果不显著,体温复升现象明显,与F、G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E组降温效果显著,但持久力不足,亦发生体温复升现象。C、F、G三组在降温过程中未出现体温复升现象,并在12h之内将体温控制在正常值区域内,但C组降温幅度不及F、G组。F组(清热利湿合醒脑开窍组)、G组(清热利湿合通腑泄热组)降温效果最好,且持续时间较长。C、D、E、F、G各组组织及血浆中CRH、SP含量减少,AVP、NT含量增加,各组之间比较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E、F、G各组均能使细胞因子IFN-γ/IL-4比值保持动态平衡,增强Occludin蛋白表达活性,增大小肠推进率,清热利湿组各项指标临床效果不及合用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窍通腑法对下焦肾(膀胱湿热证)大鼠发热模型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其机制是影响脑肠肽CRH、SP的减少,增加AVP、NT在脑、肠的含量,通过脑-肠轴调控,增强肠道免疫功能,启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防御系统而发挥解热作用。开窍、通腑泄热法能够改善肠道微结构,提高小肠推动力,有助于机体快速祛除热邪。对于下焦(膀胱)肾部位所表现的温病实证发热,除针对其部位辨证选方用药外,可依据脑肠轴学说,配合开窍法、通腑法治疗,退热效果等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