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Baker为首提出译者风格研究之后,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其中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译者风格研究更是数不胜数。研究者们借助语料库强大的检索功能以及分析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译者风格及其译者风格形成的原因。但是,基于语料库对中日译者风格进行的研究依然较少。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利用《金阁寺》、《心》、《雪国》这三部作品的日文原文作品以及处于不同年代的中文译本作品,自建中日对译语料库。从句子层面和词汇层面入手,通过标准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表、n-gram以及作品的平均句长、中文译文与日文原文的字数比这六个方面,对林少华的翻译风格以及其语言使用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与参照语料库相比,随着时代的变化,林少华所译各个作品的用词变得更加丰富,句子变得更加精炼易读。二是林少华的翻译作品中经常使用量词以及修饰性的词语,并且具有书面语的特征,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文言特征。三是从林少华翻译作品的文字量来看,呈现过量翻译的特征。四是林少华翻译的作品遵循人称的显在化以及句子翻译的简略化等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以往研究中提到的林少华自身的翻译观、成长环境和所处国家的经济环境等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林少华翻译风格的形成很可能与其坚持“翻译活动是再创造的过程”的翻译观,以及其自幼喜欢古诗的成长环境,还有其独特的译者、作家、学者这“三重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