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的真核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与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的真核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 目的:ISG20因可由IFN诱导生成被发现,是除经典的IFN效应蛋白外的又一重要效应因子,具有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多项研究证明其具有广泛抗病毒的作用,本部分研究拟体外验证其抗HBV作用,及该作用是否与其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关。 方法:选取稳定转染了HBV并能在上清表达病毒标志物的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体外构建野生型及失去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突变型ISG20过表达细胞模型,以验证ISG20的体外抗HBV作用,探讨其抗 HBV作用是否与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关,同时为进一步证实ISG20抗HBV活性与其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相关性,比较了转染无核酸外切酶活性 ISG20的细胞组与空载体组经 IFNα处理后,细胞上清液HBV病毒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突变型和对照组相比,转染了野生型 ISG20的细胞组上清液病毒标志物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预先用IFNα处理的转染无核酸外切酶活性ISG20细胞组与对照组中,IFNα的抗HBV活性在无核酸外切酶活性ISG20过表达组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野生型ISG20对HBV病毒复制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与其核酸外切酶活性密切相关,而无核酸外切酶活性的ISG20对 IFNα的抗HBV作用有负性调节的作用。 第二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的:ISG20最早因IFN诱导产生被发现,作为其效应蛋白之一,可在PKR、2ˊ5ˊOAS/RNaseL、Mx三重基因缺陷的情况下,仍表现出活跃的抗病毒活性,IFN诱导ISG20产生由其启动子序列特异的ISRE结构位点介导,此外,ISG20启动子中还包含有NF-κB的结合位点,可由dsRNA直接诱导经由NF-κB位点启动抗病毒反应,因此,本研究拟探索 ISG20抗 HBV作用的可能机制是否与启动子区域 ISRE和NF-κB的结合位点相关。 方法:联合JAK1/JAK2高选择性通路抑制剂Ruxolitinib和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对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系进行处理,检测各组细胞通路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及明确 ISG20的表达在各组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特异性 JAK1/JAK2抑制剂 Ruxolitinib处理HepG2.2.15细胞,结果表明,经Ruxolitinib处理的细胞,其p-JAK1、p-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表明抑制剂在细胞中发挥作用, IFN处理组 ISG20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IFN诱导ISG20表达的作用;同时IFN处理组与IFN+Ruxolitinib处理组相比,ISG20的表达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Ruxolitinib处理组相比,ISG20的表达水平较高,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抑制剂处理后,ISG20的表达水平下降。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特异性的 NF-κB抑制剂 BAY11-7082处理HepG2.2.15细胞,所得结果相似,结果表明,p-NF-κB、p-IκBa蛋白表达在BAY11-7082处理组下降,表明抑制剂在细胞中发挥作用;对照组,BAY11-7082处理组两组细胞ISG2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特异性的NF-κB抑制剂BAY11-7082作用于HepG2.2.15细胞后对ISG20的表达水平无影响。 结论:ISG20的体外抗HBV作用可以由IFN经JAK-STAT路径诱导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