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的真核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的真核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与机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的真核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  目的:ISG20因可由IFN诱导生成被发现,是除经典的IFN效应蛋白外的又一重要效应因子,具有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多项研究证明其具有广泛抗病毒的作用,本部分研究拟体外验证其抗HBV作用,及该作用是否与其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关。  方法:选取稳定转染了HBV并能在上清表达病毒标志物的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体外构建野生型及失去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突变型ISG20过表达细胞模型,以验证ISG20的体外抗HBV作用,探讨其抗 HBV作用是否与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关,同时为进一步证实ISG20抗HBV活性与其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相关性,比较了转染无核酸外切酶活性 ISG20的细胞组与空载体组经 IFNα处理后,细胞上清液HBV病毒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突变型和对照组相比,转染了野生型 ISG20的细胞组上清液病毒标志物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预先用IFNα处理的转染无核酸外切酶活性ISG20细胞组与对照组中,IFNα的抗HBV活性在无核酸外切酶活性ISG20过表达组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野生型ISG20对HBV病毒复制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与其核酸外切酶活性密切相关,而无核酸外切酶活性的ISG20对 IFNα的抗HBV作用有负性调节的作用。  第二部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20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的:ISG20最早因IFN诱导产生被发现,作为其效应蛋白之一,可在PKR、2ˊ5ˊOAS/RNaseL、Mx三重基因缺陷的情况下,仍表现出活跃的抗病毒活性,IFN诱导ISG20产生由其启动子序列特异的ISRE结构位点介导,此外,ISG20启动子中还包含有NF-κB的结合位点,可由dsRNA直接诱导经由NF-κB位点启动抗病毒反应,因此,本研究拟探索 ISG20抗 HBV作用的可能机制是否与启动子区域 ISRE和NF-κB的结合位点相关。  方法:联合JAK1/JAK2高选择性通路抑制剂Ruxolitinib和NF-κB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对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系进行处理,检测各组细胞通路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及明确 ISG20的表达在各组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特异性 JAK1/JAK2抑制剂 Ruxolitinib处理HepG2.2.15细胞,结果表明,经Ruxolitinib处理的细胞,其p-JAK1、p-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表明抑制剂在细胞中发挥作用, IFN处理组 ISG20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IFN诱导ISG20表达的作用;同时IFN处理组与IFN+Ruxolitinib处理组相比,ISG20的表达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Ruxolitinib处理组相比,ISG20的表达水平较高,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抑制剂处理后,ISG20的表达水平下降。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特异性的 NF-κB抑制剂 BAY11-7082处理HepG2.2.15细胞,所得结果相似,结果表明,p-NF-κB、p-IκBa蛋白表达在BAY11-7082处理组下降,表明抑制剂在细胞中发挥作用;对照组,BAY11-7082处理组两组细胞ISG2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特异性的NF-κB抑制剂BAY11-7082作用于HepG2.2.15细胞后对ISG20的表达水平无影响。  结论:ISG20的体外抗HBV作用可以由IFN经JAK-STAT路径诱导产生。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SSc病人及健康对照者循环M2型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sCD163、Galectin-3、IL-10、TGF-β1、CCL18的定量分析,证明上述因子与疾病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方法:从2
【摘要】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加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学习各种不同的情感抒发和写作方式。《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感情丰富,具有多种描写手法的文章,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方式,加强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言;神态;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背景  教学大纲中列出了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