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工程”分析及建议——上海市若干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办学现状的实证调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1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入近22亿元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工程”是上海市政府于1996年~1999年重点投资的一项教育工程。在公共基础教育领域,政府的这一权力运作发生在上海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20世纪90年代。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确立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为了拥有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建设一批能够代表该大都市形象的、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构想便在政府决策人的意识中产生了1。当时动用大宗公共财政建设这一批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原因还有:高中适龄人口高峰到来,需要“拓展优质普高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渴求”,并且有可能用这批学校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建立“样板”。 尽管这项动议曾受到一些怀疑甚至抵制,但在90年代中后期,上海11个行政区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陆续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了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嗣后,另一些区县或自行投资或由市委市府规划又陆续兴建了9所,其中几所占地面积更大、规格更高。就在这些学校陆续建成开始运转的同时,即便是政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运转这批学校及其场馆、设施的高额开支如何落实?这些学校是否存在资源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各区县抓住机遇,“乘风而上”的情势下,类似的学校还要不要再建?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公共财政的配置与效益问题。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然无法回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与华东师范大学MPA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希望用这样一个课题研究,对这些问题作一个全面的分析,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如上所述,论文的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由来与研究的大致逻辑框架。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工程”决策提出的经济背景、城市发展背景和教育的背景,并结合访谈调查对这一决策提出的动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论文的第三章,在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学校的办学现状展开了调查。由于调查的难度限制,调查情况如下:对11所寄宿制高中中的6所学校的8位校长的半结构性访谈、对这6所学校中的四所进行了大样本学生问卷调查、对其他各类中学(既有高中,也有完中)校长的非结构性正式访谈、对郊区四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校长和进才中学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其中也包括笔者的参与性观察、对寄宿制高中的老师和学生的随机采访等。对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学校办学现状调查的结果从5个方面加以呈现: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现代化”设施使用情况的调查、学校日常运转经费情况和学生“付费”情况调查、学生住宿情况调查、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情况调查和迁址重建对学校发展产生的影响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校许多设备设施过大、过高、过多、过全的配置不仅导致了学校资源的大量闲置,同时使得学校的运转经费居高不下和学生的“额外”付费,而“寄宿制学生不愿住宿”的现状也使这些学校有苦难言。与此同时,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和示范辐射效应的发挥也并不十分理想。针对这一办学现状,本文第四章对政府这一公共投资行为进行了反思:教育不应该仅仅成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工具、更不应该作为城市建设政绩的“示范”或“窗口”,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味在硬件上加大投资并不必然带来学校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教育不应该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公共教育财政的支配应该听政于民、回应于民。本文的第五章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政府决策和学校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政府停止建设类似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工程”,避免有限教育资源的继续浪费;这些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议应该提高经营能力,节约办学;政府要采取措施把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示范辐射效应落到实处,确保优质师资有效辐射;确保寄宿制高中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和其他兄弟学校有效开放;最后对这些学校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IPTV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网络服务平台.对于IPTV的用户而言,视觉感受、信号稳定和频道响应三方面甚为关注.若IPTV运营方不能在这三方面上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用户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政府的管理职能必须从过去的主导型政府角色向服务型政府角色转变,经济社会的管理和公众意愿的表达都必须参与到政府管理中来。就现阶段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