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冗余资源对企业而言常常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其之于企业的意义学术界却存在分歧,代理理论和组织理论给出了相反的评价。实际上,理论视角固然重要,而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才是终极判断标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市场监督体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严酷,尤其是政治环境不够理想,一方面需要冗余资源加以缓冲,一方面又成为滋生腐败低效的源泉。国内外的学者一直重视对冗余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但是聚焦点往往在二者本身,忽略了环境因素特别是政治环境的潜在影响。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的加强,使得企业面临的政治环境出现了有利的变化,势必对企业当事人在冗余资源配置和利用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继而传导至企业绩效层面。因此,对政治环境在组织冗余和企业绩效关系中潜在的调节效应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重点考察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政治环境变迁的潜在影响。研究中,先是综述了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然后分别就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加入政治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对于两者关系的影响分别提出理论假设;实证部分选取2010~2015年间沪深A股主板68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反腐败力度做为刻画政治环境的代理变量并采取直接度量方法加以测度,构建回归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组织冗余对于企业绩效既可能起到促进作用又可能起到抑制作用,即企业对于冗余资源的持有规模存在一个所谓的最优临界点;第二,在冗余资源不足时,政治环境作为调节变量正向调节冗余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冗余资源过量时,政治环境负向调节冗余与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降低过量冗余资源对企业绩效的损害。总体而言,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带来的启示是:企业要客观、理性的认识冗余资源,全面衡量组织冗余对于企业绩效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将冗余资源的持有量调整到最佳水平。同时要考虑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合理利用企业内部的冗余资源,及时作出经营政策调整,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