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温州等地相继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社会各界纷纷将视线聚焦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问题。影子银行自身的创造信用的能力以及创造的隐蔽性影响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近年来,学术界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中介目标的质疑越来越多,而对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呼声越来越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发展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加入影子银行元素后的基本普尔模型,尝试从理论上分析在影子银行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地分析了影子银行对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有、无影子银行两个状态下的SVAR模型,对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当影子银行处于初具规模的发展初期,货币供应量仍是中介目标最佳选择;但当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时,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更合适。虽然影子银行的发展扩大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模糊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界定,加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难度,并且弱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但我国影子银行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大且持续的时间不长。然而,随着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不断的降低,与之相反,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针对我国影子银行未来的发展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影响,本文分别对影子银行的监督管理以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