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病变不严重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下肢缺血的临床症状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等,则治疗上相当困难,多数需要做创伤性治疗甚至截肢,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普遍存在于患病时间长的糖尿病病人。其中,外周动脉血管病变十分常见,其特点是一个或多个肢体渐进性的血流减少。严重的外周动脉病变可导致糖尿病慢性足溃疡患者下肢截肢。因此,早期检出下肢血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早期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并寻找影响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因素。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分为两个亚组:第一亚组,已有间歇性跛行或更严重的下肢病变的2型糖尿病病人,共60例;第二亚组,无下肢临床症状的2型糖尿病病人组,共60例,本亚组≥60岁的为高龄组,共32例,<60岁的为低龄组,共28例;健康对照组,血糖水平正常,排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共60例。两组对象均采用单盲法进行研究,其年龄分布、性别组成均具有可比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GE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4.0-11.0MHZ。将下肢动脉分为8个节段,分别为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所有患者均进行双侧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二维超声显像并横切测量动脉管径、内一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厚度及计算管径狭窄率。彩色血流图及脉冲多普勒观察动脉内血流充盈状况,测量并记录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第一组患者双侧下肢动脉管径、管壁及管径狭窄率的比较用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不同的年龄亚组之间狭窄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三组动脉病变差异评价用方差分析处理。秩和检验用于判断三组动脉狭窄程度轻重有无差异。χ~2检验用于第一组与第二组动脉管径狭窄阳性率的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研究对象共180例,男性108例,女性72例,共两组,糖尿病组120例,健康对照组60例。年龄分别为56.5±12.6岁,56.2±13.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组第一亚组病人病程平均13.6±7.5年,第二亚组糖尿病病人病程平均14.1±7.8年,两组无明显差异。2.糖尿病组的两个亚组和健康对照组,三组之间进行比较分析:(1)动脉管径:股总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管径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方差分析,P>0.05)。股浅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的管径第一亚组较第二亚组和对照组增大,股深动脉管径第二亚组较另两组增大(方差分析,P<0.05)。(2)动脉管壁厚度:三组间均有明显差异,第一亚组>第二亚组>健康对照组(方差分析,P<0.05)。(3)管径狭窄率:股总动脉管径狭窄率第一亚组与第二亚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明显大于对照组(方差分析,P<0.05)。其余节段均为第一亚组>第二亚组>健康对照组(方差分析,P<0.05)。3.糖尿病组的第二亚组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的动脉管壁厚度,结果两组差异显著,高龄组>低龄组(t检验,P<0.05)。结果表明病程对下肢动脉病变有影响,病程越长,动脉病变越严重。4.以动脉管壁厚度为因变量,TGF-β1,TG,TC,apoAl,HDL为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示TG为对动脉管壁厚度有显著意义的决定因素。结论:1.病程的长短可能会影响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异常的发生率。2.无下肢临床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也存在下肢血管的异常变化,应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免继续恶化。3.糖尿病组病人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程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糖尿病组病人的动脉管径,动脉管壁厚度,管径狭窄率都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4.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性、可重复性好及价廉有效的检查方法,应成为糖尿病人下肢动脉病变诊断和狭窄分级的首选。
其他文献
流感病毒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且该病毒每年都有不同规模的小流行,若干年一次全球范围的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作为流感病毒表面包膜主要的两种糖
目的:研究人体食管器官外血供及其入壁动脉的形态特点,探讨食管表面动脉与各深层微动脉构筑的关系,为食管外科手术治疗及食管癌的动脉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成人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