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症状重,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过程中方法不合理患者预后非常差,将给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脑梗死后50%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40%面临复发威胁,40%重残或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CT及MR成像技术的发展,脑梗死的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使一些患者(2%)能够在治疗时间窗内得到及时的救治,但是,大部分患者(98%)因治疗不及时或自身原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脑梗死范围增大或者复发等。目前,无论是临床还是影像科关注重点都放在了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上,对未能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慢性期(大于14天)患者关注度相对较少。因此,从影像上积极开展对脑梗死慢性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血管改变的预后评估并指导临床针对性的干预及个性化治疗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目的: 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P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脑梗死慢性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0例入院时经头颅MR或CT检查确诊一侧脑梗死并伴有同侧脑血管狭窄或闭塞且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慢性期(大于14天)行MRA、DSC-PWI及MR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将DSC-PWI原始数据通过GE公司ADW4.6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根据梗死区的PWI结果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n=11)及低灌注组(n=19),同平面健侧镜像区为对照组。比较高灌注组、低灌注组梗死区相对PWI参数比值(梗死区参数值/对照组参数值)的差异;比较高、低灌注组梗死区强化程度的差异;比较梗死侧靶血管治疗前后变化;临床上对高、低灌注组入院当日及15天后NIHSS评分进行比较。低灌注患者在DSC-PWI+MRA联合评估后9例行介入治疗。 结果: 11例高灌注组梗死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明显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不同程度增高;19例低灌注组梗死区CBF、CBV明显降低、MTT、TTP不同程度增高。高、低灌注组梗死区相对PWI参数比值(rCBF、rCBV、rMTT、rTTP)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MR延迟增强扫描高灌注组梗死区明显强化,低灌注组梗死区轻度强化;MRA复查高灌注组靶血管改善率明显好于低灌注组;15天后NIHSS评分高灌注组明显好于低灌注组(P<0.01)。9例低灌注患者介入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 结论: ①在同样的治疗条件下,脑梗死慢性期梗死区脑血流灌注及靶血管变化存在差异。 ②DSC-PWI联合MRA可以提供梗死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信息,评估梗死区的预后及侧枝循环代偿储备能力,能为临床进一步制定正确的干预措施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