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污染给农作物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表明,作物收获前被黄曲霉侵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从源头展开治理,即土壤中黄曲霉的消除是避免农产品污染黄曲霉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针对土壤中黄曲霉菌的生物防治展开工作,为作物黄曲霉污染的治理奠定基础。本文首先获得黄曲霉的高效拮抗菌株,鉴定该菌株的种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对试验室保藏的650株细菌菌株采用生长对峙法筛选具有较强黄曲霉拮抗活性的菌株;对该菌展开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及发育树构建,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摇床培养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显示:获得一株高活性黄曲霉拮抗菌株B10-6-1,其抑菌带达到0.95 cm;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B10-6-1摇床培养的最佳条件: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黄豆饼粉,碳氮比为8:1,金属离子为Ca2+,培养基初始pH 6.0,培养温度为30℃,NaCl浓度为1%,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50 mL/250 mL三角瓶。优化了菌株B10-6-1产生拮抗物质的发酵条件。采用摇瓶发酵培养的方式,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确定了该菌株最适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再根据响应面分析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的组成以及发酵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起始pH值、摇瓶种龄、摇瓶装液量、接种量、发酵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如下:玉米粉3.0%、黄豆饼粉2.0%、KCl 0.13%、初始pH 7.5、摇瓶种龄13 h、装液量100 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8%、发酵时间72 h。此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液上清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97 cm,抑菌活性较优化前提升36.77%。然后考察了拮抗菌株B10-6-1拮抗物质的种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对其脂肽类抗菌素的物质结构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性质与抑菌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其合成基因进行了克隆分析。对拮抗菌B10-6-1的发酵液分别提取蛋白粗提物、脂肽类粗提物和糖类物质,对提取物展开抑菌试验,以确定拮抗物种类;考察了温度、pH值、蛋白酶、金属离子、EDTA等因素对该物质拮抗活性的影响;以拮抗菌株B10-6-1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对ItuA、ItuB、ItuC、ItuD、FenA、FenB、FenD、Sfp、bmyA、bmyB、bmyC合成基因进行DNA扩增。将该菌发酵液经过离心、酸沉淀、甲醇抽提等步骤得到脂肽类抗生素的粗提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对收集的洗脱峰组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对有抑菌活性的组分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其结构;最后分别考察拮抗物对黄曲霉菌孢子和菌丝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10-6-1的抑菌物质为蛋白粗提物和脂肽类粗提物。对脂肽类粗提物进行研究,其最低抑菌浓度为0.5 g·L-1,性质稳定,温度、pH值、蛋白酶、金属离子、EDTA对其抑菌活性都没有较明显的影响,同时抑菌谱广泛,对白菜黑斑菌、小麦纹枯菌等九株真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黄曲霉菌拮抗菌B10-6-1中能扩增出ItuA、ItuC、ItuD、FenA、FenD、Sfp、bmyA、bmyB、bmyC合成基因,未能扩增出ItuB、FenB合成基因。高效液相色谱法收集到7种组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组分5和7有抑菌活性。经液质联用技术测定,组分5和组分7分别为脂肽类抗生素C14bacillocnycin D和C15bacillocnycin D;此外,脂肽类粗提物还能抑制黄曲霉菌孢子萌发,促进菌丝细胞壁的溶解,致使菌丝膨大扭曲加剧,原生质消融,最终菌丝体壁破裂乃至消融。为了使获得的拮抗菌株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对该菌株的液态发酵产芽孢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得的芽孢产率为测定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发酵培养基与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如下结果:培养基配方为1.5%乳糖、4.0%蛋白胨、0.05%氯化钙、0.07%氯化钠,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28、接种量6.26%、温度37℃、时间49.17 h。此条件下,菌株的最终产芽孢率高达97.52%,最终生物量3.2×109 CFU·mL-1。最后考察了拮抗菌剂B10-6-1应用于花生土壤中黄曲霉菌污染的应用效果。将拮抗菌B10-6-1应用于花生盆栽土壤体系,首先在土壤中加入1 mL浓度为108 CFU·mL-1的黄曲霉孢子液,在试验14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05 CFU·mL-1、106 CFU·mL-1、107CFU·mL-1、108 CFU·mL-1的拮抗菌B10-6-1菌液20 mL,考察菌剂使用对土壤中黄曲霉数量及对植株发病率的影响,以及其对土著微生物、土著酶、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拮抗菌液的施入使花生组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抑制率达89.6%(P<0.01);分别使得空白组、花生组土壤中真菌数量降低27.78%(P<0.01)、33.33%(P<0.01);细菌数量上升93.30%(P<0.01)、71.43%(P<0.01);对放线菌几乎无影响。同时B10-6-1菌液还使得空白组土壤中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上升106.25%(P<0.01)和74.94%(P<0.01),花生组则上升18.99%(P<0.01)和175.33%(P<0.01);对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几乎无影响。此外,菌液明显降低了作物侵染黄曲霉的几率,花生对照组发病率为42.9%,加入拮抗菌液后发病率为0。拮抗菌液的施入使花生的根长变化不大,茎长和干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