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欢”一词源自巴赫金的诗学理论,意指反抗、挑战、颠覆教条主义,最终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大自在生活。它主要用于描绘群体的精神状况,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与作者的界限已逐渐淡化,网民集读者与作者于一身,每个个体都是创作活动中的主人翁,最终由个体的狂欢演化成群体的狂欢。而狂欢的载体源于热点事件,热点事件隶属于网络文化,它是短期内发生公众周围的热点新闻事件,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时效性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段时间过后就淡出人们的视野;第二,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到各行各业,各处皆有对它的议论;第三,影响范围广,很多热点事件甚至可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言行。而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传播速度快以及影响范围广这两个特性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网民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而网民数量的急剧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网民通过网络创作实现了文化恶搞、道德绑架、语言暴力以及恶意搜索。众多的网民在网络空间这个自由的平台上能够随意交流、任意创造、肆意表现,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实现了巴赫金笔下的狂欢。狂欢化在众多网民身上被表征为反抗传统秩序以及对话语权的追求。本文以充满网民智慧的网络群体创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网民对热点事件的群体创作与狂欢,来探讨其自身所作为“狂欢化”精神的载体所具有的特性。此外,结合网络热点事件,本文对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群体狂欢类型和狂欢的具体呈现,并就狂欢形成的内因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宏观更清醒更深层地研究狂欢现象,从而引导其走向有效、理性的治理之路,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政府执政能力做有益探索。现阶段网络创作及传播开放,一方面体现了对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另一方方面,有些网民面对负面事件,经过放大后影响公众的视听,破坏社会和谐,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职能部门对此制定了响应的惩处措施,且通过公开辟谣来引导舆论走向。人文精神的丧失导致网络创作中某些心怀不轨之人通过恶意放大事件,扩大事件的影响,已获得不法之利,将诚信友善抛之九霄云外,而建设网络文化,熏陶网民,使之重拾诚信友善之德,共建和谐、自由的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