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讨论大都是沿着公共服务的技术特征(公共物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展开的。虽然这一思路对于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方法等因素与条件的限制,很难对地方政府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20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的现代社会,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既是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也是地方政府实现区域利益最大的工具或手段。过去的二十年来,随着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中内生的非均衡力量为主要目的的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政府间税收竞争理论的发展为标致,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政府行为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吸收、消化空间经济分析中关于政府间竞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于目前从财政(税收)竞争及其对公共服务供给影响入手的、流行的研究要素流动的技术路线。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确立了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研究讨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要素聚集相互关系的研究路径。在分析讨论地方公共服务、要素流动、政府竞争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沿着由“单一区域”到“两区域、两要素",再到“两区域、两要素、两部门”的建模思路,系统地讨论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与要素收益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政府的作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聚集效应,如何按照要素流动的要求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理论解释与政策依据。上述研究思路,决定了本文的基本理论架构与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引入要素生产率(收益率)这一变量,在Barro研究政府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单一区域的讨论公共服务与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模型,不仅证明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与要素收益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且证明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对提高要素收益水平有积极作用。从而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按照标准的空间经济分析的建模方法,以要素是否在空间流动取决于区域间要素收益水平的差异为前提,建立了“两区域、两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要素(可流动要素和不可流动要素)”的非线性一般均衡模型。在区分考虑本地交易成本和不考虑本地交易成本的两种情况下,从总体上考察了对称区域下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对要素流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递减的变化趋势。运用数值模拟法讨论了政府规模、商品替代弹性和交易成本等变量在公共服务影响要素空间分布中的不同作用,进而分析了要素流动、财政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为了讨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流动与公共服务、财政竞争的关系,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模型。分析了公共服务和税收政策对不同要素流动的影响,并结合我国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的实际,讨论了资本脱离所有者和劳动力脱离其户籍所在地时的公共服务与税收政策效应。三是基于地方公共服务的拥挤性特征,提出了要素流动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弹性概念。在“两区域、两要素、两部门”模型基础上证明了一般均衡状态下的区域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的存在,并具体分析了要素收益率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弹性,及其对生活性公共服务与生产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弹性。在“两区域、两要素”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虽然空间经济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但本文还是运用比较分析和统计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要素流动下的我国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供给规模、财政竞争与供给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虽然这些实证分析只是近似地描述了我国地区间要素流动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的作用,但却基本验证了理论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