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合适方法,为脑功能区手术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60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根据唤醒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TRF组)、瑞芬太尼持续输注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MRF组)和芬太尼间断静注联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IF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LMA)行间歇指令通气(SIMV)直至肿瘤暴露,唤醒时去除LMA,便于术者与患者交流,唤醒结束后重新插入LMA,并同时加深麻醉。通过观察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唤醒质量和唤醒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三种唤醒麻醉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控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观察基础值(T1)、诱导后(T2)、插LMA(T3)、上头架(T4)、切皮(T5)、切硬脑膜(T6)、唤醒(T7)、脑电刺激(T8)、重插LMA(T9)、手术结束时(T10)的无创血压(NIBP)、有创血压(IBP)和心率(HR)等;唤醒质量根据术中唤醒时间(药物输注减少或停止至睁眼的时间)及术中苏醒后5min、10min、20min和30min的镇静(OAA/S)和镇痛(VAS)评分等来评判;唤醒期间的相关并发症主要观察疼痛、高血压、心动过速、气道问题、癫痫发作、惊厥、恶心、呕吐、脑膨胀、尿胀感、空气栓塞等。
结果:所有患者唤醒期间均成功完成了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测试。IF组唤醒和脑电刺激时血压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TRF组和MRF组唤醒和脑电刺激时血压与基础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上头架和切皮时TRF组BP和HR均明显低于MRF组和IF组(P<0.05);术中唤醒时间TRF组(16.6±6.4min)和MRF组(17.1~7.3min)明显低于IF组(26.7+5.6min)(P<0.05);术中唤醒后5min、10minTRF组和MRF组的OAA/S评分明显高于IF组(P<0.05),唤醒后5min、10minVAS评分及唤醒后20min、30rain的OAA/S和VAS评分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唤醒期间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TCI结合LMA技术的麻醉方法可成功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并且在麻醉的可控性和术中苏醒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值得推荐的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