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翻译家蒙娜·贝克在其著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中系统地提出了叙事理论,并将其创造性的应用到翻译研究中。蒙娜·贝克认为叙事不仅表征现实,而且可以建构现实,因此译者可以运用不同的建构策略来增强、弱化、或改写原文叙事的某些方面,从而达到建构社会现实的目的。然而,目前叙事理论主要被运用于政治文本和新闻报道的翻译研究,将其应用于文学译作的研究较少。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拟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框架,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法探究晚清著名翻译家林纾在《黑奴吁天录》译本中如何重构原文叙事。林纾的《黑奴吁天录》是译自美国作家哈丽叶特·比切·斯托的小说Uncle Tom’s Cabin,该译本的叙事重构非常成功,林纾将该小说的译介作为挽救祖国危亡的有力武器,唤醒人民的危机意识,对晚清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林纾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叙事?2.影响林纾重构策略选择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作用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将中英文本逐字逐句对照并标出译者在译本中的重构策略,对标记例子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逐句对比分析后,本文作者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四种重构策略来进行译本的叙事建构。首先,译者运用时空建构,将黑奴悲惨的遭遇与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的处境联系起来,唤醒国民的危机感;其次,译者通过省略和添加的方式,实现了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简化小说的宗教叙事,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叙事;再次,译者通过小说标题、人名、宗教名称转换等策略,实现了对译文叙事的标示性建构,加强叙事效果;最后,译者通过在副文本中添加序、例言、跋以及在文本内改变语域和指示词,重新定位原文叙事内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以上四种重构策略,林纾重构原文本叙事,用黑奴的个人叙事来构建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公共叙事,从而达到建构现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