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在推动科技进步、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危机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小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必须实现转型升级以克服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将“专精特新”发展作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专精特新”作为一个整体首次被提出。但目前的学术文献更多关注对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与创新性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研究,忽视对“专精特新”转型发展的研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高附加值发展必须要进行“专精特新”转型升级,因此探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对其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及技术路线等,在梳理分析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性文献及政府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对“专精特新”概念进行界定,提炼出中小企业单独发展某一方面和发展“专精特新”整体的优劣势,并阐释“专精特新”特性。其次,从两大角度出发进行“专精特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识别,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并构建模型。再次,通过对镇江市部分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影响其“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管理柔性、技术创新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生产质控能力、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专精特新”的可持续性绩效有显著影响,且除组织管理柔性和社会环境之外,均对“专精特新”的高附加值绩效有显著影响。最后,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专精特新”发展的对策。就内部环境而言,企业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专精特新”战略,并且建立和完善新型化柔性组织使之与战略定位相匹配,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是政府应该贯彻实施“专精特新”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专精特新”服务体系,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总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政府和企业要齐心协力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升级,塑造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大型企业的“配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