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效能就是公共政策对政策目标群体及其相关因素产生的影响,它是公共政策发挥作用的根据,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前提。政府贯彻执行政策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政策整体效能的高低,基层政府作为国家行政官僚组织的底端,是中央及上级机关制定一切政策和决议的最终落脚点,加强对基层政府组织公共政策效能的关注,有助于透析并纠正出影响政策顺利贯彻落实的深层次的主导因素,对保证政策顺利执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组织理论为基础,从组织结构,组织规则和组织行为三个视角入手,描述了基层政府公共政策运行体制和机制的机理和特征。实证部分通过对浙江省三地区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将基层政府政策过程中的政策总体贯彻执行能力,政策过程的阻滞因素,不同层级和环节的政策纳入考察范围,发现基层政府存在政策非正常衰减的概率较大,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制度安排的缺陷和基层公务员行为失范的情况较为普遍的问题。在组织理论和实证调查的相结合的研究之下,进一步发掘导致基层政府政策效能非正常衰减的原因,分别从体制结构因素、运行机制因素、政策主体因素和文化与观念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衰减的内在机理和外在影响。
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化解基层政府政策效能非正常衰减的机制,从组织结构、组织规则和组织行为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组织结构的均衡机制、组织规则的强化机制和组织行为的整合机制,通过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整合与重塑,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上化解基层政府政策效能非正常衰减的不良问题,为基层公共政策运行步入良性轨道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