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保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民主性及执行力,需要公民参与。公民参与作为公共政策的基石,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法制化,而且也维护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处于社会和政府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随着利益结构的重新组合、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法制意识被不断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使他们不愿像过去那样被动地认可和接受政府的政策安排,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他们的代表行使决策权,而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要求相关政策制定主体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为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参与途径,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而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参与途径在广泛使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我国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突破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所面临的制度和文化的限制因素,完善并拓宽公民参与渠道以真正让公民有效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宏观把握和充分借鉴前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转型期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问题。首先以社会变迁理论、人民民主理论、民本理论以及治理理论中的相关思想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通过纵横方向(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比较分析现阶段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途径的特点以及当前这些途径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其次,从制度和文化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和困境背后的成因,并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公民参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为我国目前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途径建构一个基本的、宏观层面上的完善框架:明确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的原则,分析现行参与渠道在不同政策制定阶段和不同政策种类中的适用性,并从完善参与主体和参与程度的方向上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的相应对策,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47亿,十多年来翻了一番,流动人口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
2008年中国出让土地面积达16.31万公顷,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占到总面积的47.5%,已经超过了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总和。因此针对工业用地制定的制度,对中国整体土地市场的管理,影响是巨
形象是“形”和“像”的统一。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和对外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需求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主要取决于国家行为,并通过国际传播来形成。国家形象在
根据《上海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计划》的要求,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能政府和创新型政府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市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是政府实施对策的价值取向。中国政府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
后世博时代,常态化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然而,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进程中,即使是志愿服务最理想的扎根环境——社区,也存在志愿者组织在提供志愿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
根据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作为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重要主体的地方政府是一种具有追求一般利益偏好,又具有特殊利益的行为主体。同时,它与其民众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制度性的约束
教育评价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是教育管理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基于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探索云南大学在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目标下,如
20世纪70年代的政府再造运动对于政府最根本的改变是引入了公共服务外包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用竞争代替政府的垄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
6月3日,省纠风领导小组召开大会,选聘艾泮梓等来自社会各界的34名同志为今年行风评议代表。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纠风领导小组组长李虎林,副省长洛桑灵智多杰及有关部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