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正式提出“职业倦怠”概念以来,引发相关学者对各领域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受到高度关注,但缺乏对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从职业倦怠视角对体育特岗教师被职业倦怠所困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探索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的建议,帮助特岗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以期预防和缓解体育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有效地贯彻国家“特岗计划”政策。研究主要随机抽取贵州省贵阳、遵义、毕节等三市两州的221名体育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贵州省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影响其职业倦怠的因素,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缓解建议。根据本文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第一、贵州省贵阳、遵义、毕节等三市两州的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属于轻度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轻度倦怠正向中度倦怠趋势发展。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维度得分最高,其次是低成就感,去个性化的得分最低。第二、贵州省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上差异较为显著。男性倦怠的程度高于女性;教育程度越高倦怠程度越高;未婚的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己婚;担任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非担任班主任;服务期限越长倦怠程度也越高;职称级别越低倦怠程度越高。第三、贵州省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与个人、社会、职业、组织管理因素的相关性显著。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期望值、家庭环境方面;社会因素表现在社会认同感、家长观念;职业因素主要表现在职业发展、职业关系的复杂性、教学和训练工作的综合性;组织管理因素主要表现在职称评比、学校管理和决策、评奖评优、参与感与获得感不强。第四、贵州省体育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一个缓慢发生、渐渐加重的过程,主要经过倦怠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其症状表现为工作积极性下降、情绪波动较大、强烈的挫败感;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自身的经济和工作价值的丧失感和无意义感。根据研究结论,从个人、社会、职业、组织管理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预防和缓解体育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