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1991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体可以看作是由具有不同电特性并且按照一定空间位置分布的多种生物组织所构成的混合导体,生物组织的空间电导率分布可以提供解剖结构、功能活动和生理病理状态的有用信息。电阻抗成像技术以生物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目标体,是一种集形态、结构和功能成像于一体的新一代无创生物医学检测与成像技术。它通过对成像目标体外加一定的安全激励电流,测量成像目标体表面的边界电压,从而重构得到其内部的阻抗分布。然而电阻抗成像通过电极以接触的方式测量边界电压,不仅获得的测量信息量小,并且测量精度还受到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皮肤表面湿度与粗糙程度以及测量时所施加的压力等。磁探测电阻抗成像通过表面电极向成像目标体注入激励电流,利用磁场传感器非接触测量成像目标体周围的磁场,然后根据磁场数据重构得到电阻抗分布图像。磁探测电阻抗成像作为电阻抗成像的一个分支,采用非接触测量的方式测量成像目标体周围的磁场来重建其内部电阻抗分布,磁场传感器的定位精度高,并且测量传感器不与成像目标体接触。磁探测电阻抗成像技术克服了电阻抗成像接触式测量的缺点,又结合了电阻抗成像的廉价、无创和连续图像监护等诸多优点。本文致力于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的研究,探讨了正问题、逆问题、测量方式优化和数据采集等若干关键问题,为磁探测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描述了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的正问题,并且利用有限元方法和已知的电流边界条件求解得到目标体内部的电压和电流密度分布,然后根据Biot-Savart定律获得目标体外部的磁感应强度数据。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各种电极模式下的正问题计算结果,并且提出了环形电极模式。环形电极避免了电流的扩散效应,使得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简化成磁探测电流密度成像,并且缩短了测量时间和图像重建时间,为快速成像奠定了基础。介绍了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的电流密度类算法,磁通密度类算法和差分成像方法。针对磁探测电阻抗成像逆问题的不适定性,提出基于全变差正则化的图像重建算法和适用于稀疏图像重建的全变差正则化和1范数正则化的混合正则化算法。与常用的2范数正则化算法相比,全变差正则化不仅改善了磁探测电阻抗成像逆问题的病态性,还具有良好的保边缘性,使得重构图像的介质之间的边界更加清晰,提高了重建图像的质量。混合正则化算法使得重建图像不仅具有清晰的边界,而且保证了稀疏特性,更好地实现了目标的定位。仿真结果表明了提出的正则化算法的有效性,推动了磁探测电阻抗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激励电极的大小、位置、数量和测量点的位置、数量等测量配置参数会影响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的质量。首先利用奇异值分析方法对不同测量配置参数进行了评估和优化,然后利用减少冗余法对每个测量点提供的信息量进行测量和评估,去掉提高较少信息量的冗余测量点,在减少测量点的情况下几乎不损失有用信息,从而对测量配置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图像重建实验验证了奇异值分析和减少冗余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激励电极的数量,测量点分布的圆周数和测量点数目都可以增加有效奇异值个数,另外将激励电极尽量靠近感兴趣区域也可以增加有效奇异值个数。奇异值分析和减少冗余法是有效地寻找最优测量配置的方法,为磁探测电阻抗成像实验设计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建立了一套基于数据采集卡的磁探测电阻抗成像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恒流激励源、磁场传感器、后续信号放大和滤波电路、信号采集及控制单元和机械扫描装置等,并且利用LabVIEW设计了基于多测量点的自动数据采集和保存系统。在此基础上以离散模型、生理盐水模型和琼脂模型为实验对象,采用环形电极和横向电流加载模式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了磁探测电阻抗成像的可行性,将磁探测电阻抗成像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他文献
目的为获得有良好降解性能及成骨性能的人工骨,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并对人工骨的结构、成骨性能以及降解性能进行研究,将人工骨植入骨缺损
作者对一类混合分类的方差分析模型 y_ijkl=μ+α_i+β_j+γ_(k(ij))+e_(ijkl) i=1,…,a;j=1,…,b;k=1,…,c;l=1,…,d其中c_(ijkl)~N(O,σ~2),且相互独立,应用线性模型的一般
目前,土壤水分饱和和壤中流条件下,雨滴打击对养分流失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3个近地表土壤水文条件(自由入渗、土壤水分饱和与壤中流)下,土槽上方架设与不架设尼龙纱网模拟降
当前各种原因造成的难治性骨缺损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避免传统的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所带来的问题,人们开发了许多种类的人工骨修复材料,时至今日,这一领域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