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记忆视角下建筑遗存周边新建空间形态研究——以西安南门综合提升改扩建广场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在过去半个世纪内不断的探索实践,已经逐具较为明显的城市风貌,并形成典型的“西安模式”。西安作为以旅游业为主的新一线城市,该产业越来越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角度看来,西安所应有的古城记忆尤为重要。与国际中著名的旅游巴黎、罗马、伦敦等相比较,西安似乎没有给游客留下相应的古城记忆,取而代之的却是兵马俑对国际旅客的吸引。作为千年古城,西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正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保持和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及场所精神。在当今现代建筑席卷这座古城的同时,唤回其深层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今现代建筑席卷这座古城的同时,唤回其深层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针对城市记忆的重要性阿尔伯第这样指出:“失去起源的记忆与连续性原则,城市将濒临毁灭”,二战过后,大量及快速的建造需求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仅仅注重功能主义却忽视建筑形态作为国家的传统文化载体。地方文化发展的稳定性被现代化及全球化所动摇,从而导致文化趋同,建筑千篇一律,城市千城一面的结果。对于人类的影响则是传统文化缺失,凝聚力消弱,大众审美疲劳。本文从记忆角度出发,提出古城记忆的重要性,及根据记忆的原则及规律出发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采取建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因为建筑人类学较为科学的利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方法,涉及到不仅仅是建筑自身还涉及大部分相关建筑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筑源于人类行为,根植于人类文化,并成为一种文化,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建筑人类学研究范围包括生活当中很多方面,例如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习俗、民俗、宗教、审美观念等。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建筑的文化根基,并通过建筑形态、空间组合方式、及细部装饰表达出来。  文章根据记忆模式不同,研究在不同模式下的记忆方式及其规律,并以记忆规律为原则,以为人形成记忆为目的,研究建筑遗存周边新建空间的形态。  文章结构分为绪论、国内外建筑遗存周边环境建设综述、西安的建设实践、古城记忆及建筑人类学研究方法、古城记忆的价值取向、基于古城记忆要素研究的建设设计方法、以西安南门概括建综合提升广场六个章节对此进行论证。
其他文献
乡镇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由于建设水平不高,自然生态系统脆弱,乡镇的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秦岭河谷型地区因其独特的地貌特点、气候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已经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乡镇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的文件、措施,但是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秦岭河谷型乡镇来讲,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设策略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秦岭为限,针对西、中、东段秦岭南北麓乡镇的基础概况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住宅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住宅套型定位的多元化、设计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的居住生活。为加大经济型住宅市场投放比例、保证商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公众对话语权的要求越来高,作为公众政策的城乡规划由传统“自上而下”的专业团队和政府为主的“精英谋略”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服务大众,协调不同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日益丧失的问题。多年来对城市空间环境特色的问题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镇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镇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
本文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理清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人文传统沿袭的脉络;从实践的角度探
学位
我国现存大量优秀的砖构传统历史建筑,大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传统建筑墙体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性能劣化,有的甚至破坏整个建筑的结构,威
本文从成功的地域性景观案例得到启示,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将华北地区民间美术和居住区外环境景观结合起来,试图探寻一种新的地域性景观表达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践。课题研究
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需要利用理论模型进行能耗计算。能耗计算模型涉及大量参数,其中许多参数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导致采用能耗计算模型进行的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