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Translation Of“li”,“de”and“xin”in the Analects:from the Perspecti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更是涉及哲学、政治、军事、教育、宗教、伦理、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其评注、注解本近两千多家,也被国内外著名学者、翻译家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内外广为传播。享有盛誉且广为研究的国内译家有辜鸿铭、刘殿爵、林语堂、潘富恩&温少霞等,国外译家有理雅各、威利、庞德、安乐哲&罗斯文等。《论语》及其译本研究在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语》译本研究呈现多样化,对等论、目的论、文化翻译论都频频被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多位译家的译本。其中,文化翻译理论,由于《论语》中丰富的、独特的中国文化信息,使用频度更是位于所有理论框架前茅。  文化翻译理论是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一种新型翻译观,他们认为翻译研究实际是文化互动的研究。文字承载着文化,文化蕴含在文字当中,语意翻译和语篇翻译已难以满足当前文化交流的翻译要求,翻译的“文化转向”势在必行。《论语》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更是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窗口。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比研究了六位翻译家对《论语》中三个文化负载词“礼”、“德”、“信”的翻译。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问题、研究方法、意义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回顾了《论语》及其译本的研究成果,并对六位翻译家的翻译背景做了简单概括;同时也回顾了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强调翻译应以文化交流为目的,在尽可能保持原文化特色的同时应努力做到文化对等;第三、四、五部分分别对“礼”、“德”、“信”的部分译文做了对比研究,同时做了全数据的统计对比研究。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语,对全文做了总结,对文化负载词翻译出现的不足做了补充。
其他文献
近年来,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频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经出台60余项相关政策。鉴于装配式建筑在促进“两型”社会创建和行业专业升级上的显著效果,各地方纷纷主动拿
期刊
形义匹配问题一直是翻译界的争论焦点。毋庸置疑,意义是翻译所要传达的焦点与核心,然而在处理相同的源语时,不同的译者往往选择不同形式来传达意义,其效果却不尽相同,不恰当的形式
利用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的双峰谐振效应,结合LPFG传感器工作于近相位匹配转折点(PMTP)附近的高灵敏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利用LPFG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