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河断裂带北段位于太行山北部灵丘与浑源一带,地处北北东向的太行山构造带与近东西向燕山构造带的转折端,同时又是两者的分界构造。带内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特别是灵丘一带的断裂构造形迹明显不同于太行山构造带北东或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格局,也有别于燕山构造带东西向的构造格局,它是以特别发育的北西向断裂构造为特征的,同时北东向的逆冲构造却又显示出其与两个构造带相似的一面。独特的区域构造位置,使得揭示其主要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探索它们的形成机制、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控岩、控盆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南山和北山的逆冲构造变形特征,发现灵丘一带的逆冲构造整体表现为近于平行的北缓南陡的背冲式组合型式。它们均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以及下盘伴随倒转褶皱的变形特征,表明其形成可能一方面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地层先褶后断的结果。唐河断裂带表现为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式组合型式,并且具有抬斜与掀斜构造相间的非均匀伸展变形特征。平面上其以锯齿状的唐河断裂为西部边缘断层,北西走向断裂为主同其它方向断裂组成的网状断裂系统。依据其切割关系它们具有NE向、NW向、SN向和NNW向的成生序次,并且发育规模大小有别,常以具有较宽的破碎带为特征。同时,同一方向的断裂也存在倾角南缓北陡、断距南大北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说明唐河断裂带是由南向北发展的可能性。唐河断裂带整体上形成于逆冲构造之后,前者切割并错断了后者的连续分布。两者的交切部位断裂更为密集,同时也造成了中生代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从而成为主要控岩及矿床成生部位。灵丘一带盆地分布特征表明,白垩世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的控盆构造,控制了北西方向展布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新生代在北西—南东方向拉张引力作用下,逆冲构造构造反转成为主要的控盆因素,形成了长轴北东方向的灵丘断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