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发展作为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核心战略,我国也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校科技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整体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小的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对优化调整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持续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为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第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测算。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测算分析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的高低。其中以各省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层,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以及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作为准则层,16个影响因子作为三级指标,运用加权TOPSIS法计算分析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第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化分析。首先测算四个不同典型年份的各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并运用Arc GIS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各省市和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通过计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局Moran’s I值,分析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最后通过莫兰散点图进一步揭示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差异。第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究及空间效应分析。将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三方面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科研创新氛围等4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变量进行参数估计,而后选取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对各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以深入探讨它们对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甚大,区域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至西部递减的阶梯状,其中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且三个地区内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系数均为正,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科研创新氛围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相较于技术市场活跃度和区域对外开放度的影响效果更强,但它们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上结论可作为进一步调整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引导创新资源高效率流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