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以中国杭州市与日本高梁市为例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xiao3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的生活记忆,社会应对其进行妥善保护。中国的历史街区保护,近年来正从以旅游、商业开发为主导的模式逐步向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模式过渡。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秉持生活真实性原则,确保原住民回迁率与原生活方式保存度,能最大程度地延续街区长期积淀形成的人文环境。该模式在中国实践经验不多,而在与中国一衣带水,传统文化同根同源的日本却发展较成熟。  通过知网关键词的检索可知,目前中国以“社区营造”为切入点对历史街区保护展开的研究还不多。而本文以社区营造作为切入点,对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展开深入讨论,进行中日两国空间上的横向对比与两国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过程的纵向对比,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也弥补了类似课题中单线对比的不足。  本文目的在于继承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培养居民社区意识。通过分析中国和日本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在历史沿革、工作机制、具体手段上的特征,同时结合杭州市与高梁市的具体案例,以小见大地研究两国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状况,比较该模式在两国的现状差异,尝试总结日本在该保护模式上的优点和中国现阶段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现状,尝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社区营造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对现有工作机制和具体手段的提升进行理论建议,以期为中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沟域作为载体的山区要素空间布局关系成为山区发展新内容。沟域经济蓬勃发展,为山区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很多地区出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过于分散等不
城市景观风貌是城市特色的最主要体现之一,也是城市给予人们精神感受的一个载体,它不仅仅包含了城市看得见的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山、水、绿化,还包括了城市的精神层面的诸多内
“有机”二字早已深深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当前,人们提倡有机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贯穿于平时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在旧城更新的实践中,“有机更新”理论也已被国内诸多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城市高层住宅建筑也随之取得重要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减少和城市居民的急剧增加都凸显出发展城市高层住宅的必要性。尤其是近20年,
天津德式风貌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海河西岸,作为天津租界地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区域内历史风貌建筑保留较多、街道尺度宜人、环境僻静清幽,但存在建筑老化
建筑内人员随机用能行为的准确把握对于进行建筑能耗预测、节能诊断具有较大意义,其中建筑内人员随机用能行为模型的建立更是进行用能行为分析、能耗模拟、节能诊断的基础性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反映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状况,还体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工业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   西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客厅”,它不仅能反映出城市的发展特点,也能反映出城市所展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同时它也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实践成果。但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集合体,早期的城市大都是由工业经济聚集所构成,近年来大城市面临经济结构改变与工业外移,让城市里留下许多荒废的工业遗产。而隐藏在城市内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
浙江省安吉县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要求,自2008年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至今,187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呈现出了“一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