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曾经提出“语言与社会结构共变”的理论命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确在社会变迁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变化。称谓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并且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悄然改变。称谓语大致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系统,由于亲属称谓语由亲属关系决定,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较小,一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发生改变;而社会称谓语主要在具有非亲属关系社会成员的互动中使用,更容易受到结构变迁、人际关系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社会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称谓语系统的内容十分庞杂,本研究选取“师傅”这一称谓语作为切口,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约七十年的时间跨度里所发生的社会变迁作为时代背景,在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框架下,讨论时代变迁与称谓演化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在方法上,以质性研究为基础,综合使用文献分析和深度个案访谈的方法,通过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对“师傅”这一称谓语展开研究。首先,笔者以1978年改革开放和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这两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发生年份为界,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内“师傅”这一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内涵意义的嬗变进行描述;其次,由于称谓语系统具有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共识性知识的特点,因此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表征,从亲疏有别、职业区隔、性别界定和长幼有序四个方面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内“师傅”所表征的共享性意涵,探究称谓语系统的建构性和动态性特点;再次,除了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之外,称谓语背后的心理机制也不容忽视,笔者继续从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这三个建立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入手,分析“师傅”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表征不同的社会关系,并阐述“师傅”被污名化的原因;最后,阐述社会表征与社会认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社会表征是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认同是社会表征系统得以存续并发挥作用的前提,同时提出“老师”称谓语这一另外例证,将“老师”与“师傅”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社会表征和社会认同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共同对称谓语系统产生了型塑作用,使称谓语系统与时代发生着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