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技术分析针刺太冲穴(LR3)和丘墟穴(GB04)前后脑区活动的空间动态效应(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差异和时间动态效应(脑电微状态)的变化,并探索针刺这两个腧穴的效应异同。方法:纳入80例年龄在18至40岁间的健康成年者进行研究并根据参与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即Ⅰ组:太冲+fMRI组,Ⅱ组:丘墟+fMRI组,Ⅲ组:太冲+EEG组,Ⅳ组:丘墟+EEG组,每组各20例。所有受试者均根据其分组,在针刺前采集静息态fMRI或EEG数据10分钟。针刺完成后,立即再次采集fMRI或EEG数据10分钟。所有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分析:针刺后大脑活动空间效应分析:1.对fMRI数据,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分析方法探索针刺腧穴前后活动脑区的差异;2.对针刺腧穴前后的ALFF差异脑区进行荟萃分析,间接获取针刺腧穴影响脑区的神经学功能;3.将腧穴的ALFF差异脑区作为兴趣区域,借助BrainMap数据库,探索其共激活脑网络,并比较两个腧穴的共激活脑网络活动差异。针刺后大脑活动时间效应变化分析:1.截取每例EEG数据针刺前后未见明显干扰的数据各60s进行数据分析。利用LORETA Key软件分析针刺前后微状态的变化;2.对针刺后活动改变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状态进行溯源分析。结果:1、Ⅰ组(太冲+fMRI),Ⅱ组(丘墟+fMRI),Ⅲ组(太冲+EEG),Ⅳ组(丘墟+EEG),四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针刺前后ALLF分析结果:(1)针刺太冲穴后ALLF值增高的脑区包括:额中回、中央前回、双侧尾状核、左侧小脑脚、右侧小脑、右侧额下回眶部、右侧眶内额上回,ALFF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左侧楔叶,(P<0.05)。(2)针刺丘墟穴后ALFF值增高的脑区:右侧额下回岛盖部、右侧额上回背外侧,ALFF值降低的脑区:右侧距状皮层、右侧枕上回、右侧顶下小叶、双侧中央后回、左侧舌回,(P<0.05)。3、荟萃分析:针刺太冲穴影响ALLF脑区主要涉及行为、感知、认知域,针刺丘墟穴影响ALLF脑区的主要涉及行为、感知域。4.共激活网络分析:针刺太冲穴和丘墟穴后影响ALFF脑区的共激活脑网络中存在双侧额下回岛盖部、双侧丘脑、左侧辅助运动区等相同区域,也存在脑岛、枕叶等不同的脑区。5、针刺前后脑电微状态分析结果:(1)针刺太冲穴后微状态C的出现频率降低,但微状态A的平均持续时间,微状态B和D向微状态A的转化概率均增加(P<0.05),(2)针刺丘墟穴后微状态C的占总时间百分比(覆盖率)和出现频率,微状态B和D向微状态C的转化概率存在明显下降(P<0.05)。6、eLORETA溯源分析,太冲组针刺前微状态A源定位涉及海马旁回、后扣带回、舌回,针刺后微状态A源定位仅涉及海马旁回;针刺前后微状态C均涉及扣带回。丘墟组针刺前后微状态C源定位均涉及楔前叶、扣带回。结论:1.针刺太冲穴或丘墟穴可激活或抑制多个脑区,这些大脑空间的动态变化可能是其发挥针刺效应的机制之一。2.太冲穴与丘墟穴共同激活了额叶部分区域,并且在对其影响ALFF脑区的共激活脑网络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分析中,发现两者共激活脑网络存在相同脑区和不同脑区,这部分揭示了太冲穴和丘墟穴“互为表里”这一密切联系。3.针刺太冲穴或丘墟穴后可出现微状态时间序列参数的变化,脑电微状态分析可以作为探索针刺腧穴后大脑时间动态效应变化的有效方法。4.首次将eLORETA溯源分析应用于针刺腧穴的脑电微状态源定位中,发现针刺太冲穴,丘墟穴前后存在微状态源定位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