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新闻框架分析”为理论基础,考察了2001年-2008年之间大陆报纸媒体对同性恋议题的呈现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整体上,媒体对同性恋议题的建构仍然处在特定的框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异性恋婚爱观/传统道德伦理)之中。“犯罪活动”框架和“艾滋病”框架是媒体架构同性恋议题的主要模式,维护主流价值观的人群掌握了对同性恋议题诠释的主导权。 通过对样本进行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这种特定的框架的建构是媒介对同性恋加以“定型化”实现的。媒体对同性恋的定型化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是通过符号对“差异”加以简单化、模糊化,另一种是通过符号确定各种边界并排斥不属于此范围的任何东西,也就是对“差异”加以强化、突出。这两种方式都将同性恋者简化、凸显化为具有某些指向性特征的对象。媒介的这种话语实践不仅建构了同性恋者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还确立了社会规范的性价值观以及受众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 此外,专业主义媒体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媒体在呈现同性恋议题时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新闻主题上,前者主要采用“权益维护”、“健康与情感生活”、“社会观点”、“科研宣传”框架,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关照;后者偏向于采用“犯罪活动”、“艾滋病”、“娱乐趣闻”框架,这种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同性恋在受众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在新闻文本组织方式上,专业主义媒体主要采用“整体背景式”框架来呈现同性恋议题,在倡导同性恋这一弱势群体的各种权利、表达其利益诉求等方面表现得更积极;而以市场为主导的媒体则更多采用“个体插曲式”来呈现同性恋议题,在规避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同时将与同性恋相关的事件碎片化。在新闻源上,以市场为主导的报纸提供给同性恋者及其家属、同性恋组织、志愿者发声的机会较少,而专业主义报纸则赋予了这一群体一定的表达权利,同时也给予了那些倡导同性恋平等权益的专家学者们表达意见的机会。 本研究认为,虽然同性恋议题的新闻报道仍然是处在特定的框架之中,被媒体再现的同性恋形象仍然与现实相去甚远,同性恋群体仍然未被主流社会文化所接受,但至少专业主义媒体的新闻论述使同性恋者的主体性得以渐渐显现。这种有异于传统报道框架的新闻论述,使得同性恋者的正面可见性逐渐增加。这一方面有助于同性恋者达成自我认知和谐,公众纠正以往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构建一种与同性恋议题相关的多元化诠释框架,从而使媒介真实趋近社会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