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最新的国际诊断标准即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F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波及人群广年龄跨度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FD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故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治疗的长期性及西药治疗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随着对经方治疗FD的深入研究,其疗效日渐受到重视。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内服加足浴治疗肝气犯胃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各40例。治疗组予小柴胡汤加减煎液200ml分2次(早、晚)于餐前30min温服,睡前复煎取液2500ml低位足浴20min;对照Ⅰ组单纯内服小柴胡汤加减煎液200ml分2次(早、晚)于餐前30min温服;对照Ⅱ组予莫沙比利片1片(5mg),每日三次,餐前30min口服。三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1周及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促胃肠动力药及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分别采用SF-36量表和自制的常见症状改善调查表对所有患者服药前后生存质量及症状改善进行评估,其中SF-36量表采用李克累积法进行评价。结果(1)总有效率: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Ⅰ组分别为6例、8例、15例、10例,总有效率为74.36%;对照Ⅱ组分别为3例、4例、18例、14例,总有效率为64.1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两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2月后随访,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Ⅰ组分别为4例、6例、17例、12例,总有效率为69.23%;对照Ⅱ组分别为1例、2例、20例、16例,总有效率为58.9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两对照组,P均<0.05。(2)症状积分:疗程结束时,三组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但仅治疗组、对照Ⅰ组可持续至疗程结束2月后随访,治疗组的下降幅度高于两对照组,P均<0.05。(3)单项症状:疗程结束时,三组“餐后饱胀而胀及两胁”、“早饱感”、“嗳气呃逆”均有改善,且前2个症状可持续至疗程结束后2月随访,但两对照组的“嗳气呃逆”未能持续至疗程结束2月后随访而治疗组则可;“烧心泛酸”、“心烦急躁”、“失眠多梦”仅治疗组、对照Ⅰ组有改善,但对照Ⅰ组未能持续至疗程结束2月后随访而治疗组则可;上述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两对照组,除“餐后饱胀而胀及两胁”、“早饱感”外P均<0.05。(4)SF-36量表:疗程结束时,三组均能改善“生理角色职能”、“躯体疼痛”2个维度,且可持续至疗程结束2月后随访;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均能改善“情感角色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5个维度,但前2个维度的改善,对照Ⅰ组未能持续至疗程结束2月后随访而治疗组则可;上述7个维度的改善,治疗组优于两对照组,P均<0.05。三组均不能改善“生理功能”,P均>0.05。(5)安全性评价及病例脱落记录:疗程结束时,三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心率、血压异常;治疗组出现1例足背皮肤轻微烫伤,嘱其适当调整足浴水温可缓解,并继续坚持治疗;对照Ⅱ组有1例出现口干,嘱其多饮水可缓解,并继续接受治疗;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各有1例脱落。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内服加足浴可明显改善肝气犯胃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内服组及莫沙比利组,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中医药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