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东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东营,财政增收面临巨大压力,也更凸显了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的矛盾。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东营实行产业结构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进行了研究,有些城市更从实践层面丰富了产业结构转换理论体系。但是,城市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资源型城市既具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有各种制约因素。本文试图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东营市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产业结构转换的对策。文中通过对东营市2008年三次产业基本情况、省内5市2008年产业结构情况、东营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四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内部构成情况、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存在的问题。东营市产业结构转换的优势主要有: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等。产业结构转换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机制瓶颈、财税政策制约、产业转型活力不足、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制约、基础设施滞后等。通过对美国休斯敦、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经验的分析,指出对东营市产业结构转换的借鉴意义。东营市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是:牢牢把握高效生态定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将东营打造成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东营市产业结构转换的方向和重点是:按照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林、牧、渔业资源配置,深入推进第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特、调大、调新、调优、调高”上下功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高效生态为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以占据价值链高端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以培育骨干企业为核心,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大企业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园区、生态经济园区为模式,产业高级化、发展集群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同时,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东营市产业转换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职能与定位,包括建立中长期战略规划、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等。东营市产业结构转换的措施主要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区域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