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化学合成5-氟尿嘧啶-壳聚糖-聚乙二醇单甲醚(5-FU-CS-mPEG)大分子前药;制备5-FU-CS-mPEG纳米粒;并考察其制备处方、体外释放及动物药效学行为。方法:采用两步合成法制备5-FU-CS-mPEG,首先在EDC/NHS的作用下,合成5-氟尿嘧啶-壳聚糖(5-FU-CS)前药,再引入亲水性mPEG,制备出亲水性较好的5-FU-CS-mPEG前药;采用红外、1H-NMR及差示热分析法表征合成产物。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5-FU-CS-mPEG纳米粒,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电子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观形态,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并用各种释放模型进行拟合。动物水平药效学实验,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H22肝癌移植瘤模型,考察高中低浓度5-FU-CS-mPEG纳米粒、mPEG-CS纳米粒及5-FU的抗癌活性及潜在的毒副作用,实验结束后,计算其抑瘤率、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并制肿瘤HE染色切片,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分析。结果:经红外、1H-NMR及差示热分析法确证,已成功合成5-FU-CS-mPEG大分子前药;通过对5-FU-CS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得出制备5-FU-CS的最佳合成条件为EDC·HCl:5-FUA为1.5:1、EDC·HCl:NHS的为1:1、5-FUA:CS的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1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5-FU-CS-mPEG纳米粒的载药量为4.2%,激光粒度仪测得空白纳米粒(mPEG-CS)、载药纳米粒(5-FU-CS-mPEG)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69.2nm、259.8nm,Zeta电位分别为+42.55mv、+39.27mv;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规则、分散性较好;体外释放试验发现,载药纳米粒在pH=5.5、pH=7.2的缓冲液中均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pH=5.5缓冲液中的释放符合零级方程,pH=7.2缓冲液中的释放符合Weibull模型。动物药效学实验显示载药纳米粒高、中、低浓度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2.05%、48.79%及36.1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抑瘤率与阳性对照组(5-FU)相当(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给药组的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坏死、凋亡。结论: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粒径分布较均匀,形态规整;并且该载药纳米粒在体内外均表现较好的缓释特性,动物实验也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因此该前药纳米制剂有望成为5-FU的新型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