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源性肝损伤(drug-induced hepatici injury,DIH)是常见的肝病之一,随着各种药物的不断开发利用、品种日益繁多,药源性肝损害发生率也有日趋增多的趋势。据美国医学会统计,药源性肝病或肝损伤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重要位置。随着中药应用范围的日趋广泛,中草药的肝损害问题愈加突出,在药物性肝病中占有不小比例。 苍耳子始载于《本经》,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有散风除湿,通鼻窍之功。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寒湿痹、风疹瘙痒等,为鼻科常用药。通过查阅古籍及市场调研发现,治疗鼻病的大部分中药复方制剂里,苍耳子是必不可少的一味中药。但苍耳子为有小毒之品,据《南方主要有毒药植物》载:苍耳,有毒部位,全株;以果实为最毒。苍耳子过量服用或炮制不当亦可出现中毒反应,甚至有死亡病例的报道。现大部分文献及学者认为中毒与其所含的毒蛋白类物质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以实质脏器损害为主,其中肝肾损害最为明显。故苍耳子的毒性研究,尤其是如何减毒的研究,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在现有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ALT、AST、ALP、TPR、ALB)、肝脏组织中药物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GSH-PX、GST、MDA),并通过苍耳子对肝脏毒性的可逆性研究及与黄芪配伍减毒的研究来探讨其肝脏毒性作用。 选择1g/kg体重,5g/kg体重,20g/kg体重(分别相当于临床常用量的1倍,5倍,20倍)三个剂量灌胃小鼠,给药观察30天。结果苍耳子各给药组在第二周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重减慢增长,各给药组的体重总增加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低、高剂量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并可引起ALT、AST、ALP值增高,TPR、ALB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