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性与文学翻译——基于《阿Q正传》两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aym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是译者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需要先理解,再转换,既而表达,即涉及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一直以来,学者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套能解释并进一步指导翻译思维认知过程的普遍规范。翻译是一涉及语际间转换的交际活动,因而对人类交际活动的研究,则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视角。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将交往行为理论的主旨思想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试图从交往理性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的认知过程,并对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的两英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第一章具体介绍了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交往主体、交往背景知识、交往媒介和交往目的。既而讨论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致力于交往理性在文学翻译中的构建。首先表述了文学翻译是一特殊的交往形式。然后分析了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不同,并着重从两个方面,即“三个世界”理念和“主体间性”理念对翻译研究中交往理性的体现做了研究。 第三章从认知、交往和文学翻译三者的相互关系入手,指出交往理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可从其在翻译认知过程中的体现来阐释。既而逐一探究了文学翻译认知的三个过程(阅读环节、中间环节和表达环节),探讨了三个过程中译者作为一交往主体如何在“道德维度”、“常理维度”和“心理维度”上与其他主体进行交往对话。 第四章基于交往理性的研究,通过引例分析,对《阿Q正传》的两英文译本作了对比、评价和讨论。 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文学翻译是一复杂的交往行动,交往理性在整个翻译认知过程中应起重要的作用。在理性的指导下,翻译活动从单纯的语码转换转为言语有效性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的确立,从强调单个主体地位的主客体关系转换为多个主体拥有平等对话和交流权利的主体间性关系,以此实现译本的最大接受性和美学性。 将交往行为理论用于翻译的阐释目前还是一个不够完善的理论体系。任何一种理论都必然有其不足,和有其需要深入发展的空间。本文的写作意义即在于对该理论在文学翻译认知过程中的阐释和扩展,以求为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的评价分析提供新视角。
其他文献
阿勒泰地区历来都是自治区畜牧养殖大区,也是畜牧生产区,结合阿勒泰地区地质和自然气候条件发展现代化养牛业,找出新的思路、发展模式,让牧民增收是成为现今最为重要的目标,
自Nagy, Herman和Anderson于1985年提出“词汇附带学习”的概念后,二语领域中的词汇附带学习研究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焦点是阅读对于二语词汇附带学习的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三部小说—《纯真年代》,《欢乐之家》,《乡村习俗》—奠定了她文学上不朽的
期刊
期刊
词汇形态意识越来越重要,而且成为西方研究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涵盖了从第二语言习得、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许多领域。因而,对词汇形态意
本论文以“试论《平民史诗》中的侠义精神”为题,在深入研读《平民史诗》这部作品的基础上,以侠义精神为切入点,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特征,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把握和鉴赏,揭示小说
美国自然文学,因其以内涵丰富的自然为写作对象,以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主题的特点而受到生态批评家的广泛关注。从事自然写作的作家们不仅表现了对文学中美的追求,而且探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由于其创作手法多样,题材涉猎广泛被誉为“女版的福克纳”。作为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欧茨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
作为19世纪后期美国文学的重要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以其丰富的航海经历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白鲸》无疑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