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75%-95%,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梗后早期的主要死因。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数据,对于心律失常的检查至关重要。另外动态心电图还可测量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目的:研究不同部位AMI患者的心律失常表现特征及心率变异性。方法:纳入2015年至2016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AMI患者,按照不同部位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下壁组及前壁组。分析住院期间动态心电图资料,对比各组间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39例AMI患者,其中前壁心梗105例(44%),下壁心梗68例(29%),NSTEMI 28例(11%),下壁右室心梗5例(2%),广泛前壁心梗16例(7%),下正后壁心梗5例(2%),高侧壁心梗2例(1%),前侧壁心梗8例(3%),前间壁心梗2例(1%)。在NSTEMI组、下壁组、前壁组中,频发室早[3(11%)vs.4(5%)vs.7(5%)]、Lown3级以上心律失常[6(21%)vs.14(18%)vs.29(22%)]及房性心律失常[26(93%)vs.73(94%)vs.117(8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TEMI[7(25%)]、下壁组[16(21%)]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壁组[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ASDNN)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SD法两两比较发现前壁组中SDNN[(78.77±23.49)ms]、SDANN[(65.83±20.52)ms]、ASDNN[(40.83±14.00)ms]值均较NSTEMI组[(95.89±29.98)ms、(78.64±26.62)ms、(50.82±17.64)ms]、下壁组[(89.45±29.24)ms、(74.14±26.37)ms、(45.32±15.92)ms]下降。r MSSD、p NN50、LF、HF指标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率变异性损害程度较下壁心肌梗死、NSTEMI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