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的命运,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创作活动不足十年,留下的文字仅一百多万。萧红属于那种虽算不上伟大,却是很有特色的个性作家,在现代作家中卓而不群。她的思想是深邃的,穿透了漫长的世纪,连接着人类的未来。她的创作个性鲜明、艺术风格独特。本文试图从时代文学的大潮中,考察萧红的个性化创作,探寻萧红在文化哲学层次上的精神追求,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女性写作史上和现代文体史上的独特贡献。第一章:家园的找寻。考察萧红文学的诞生场——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的历程,以求把握萧红的文学语境。萧红的一生跨越了中华民族较长时期的灾难岁月,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了离家、寻家、思家的种种苦难和坎坷,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的历程。特定的童年生活,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叛逆的性格,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执著又敏感细腻,对自由独立不懈追求的个性。从离家出走到无家而终,萧红的一生都缠绵着浓厚的家庭意识。家园意识影响了萧红的创作,它是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第二章:精神的家园。在急剧动荡的中国现代史中,追踪萧红的文学创作道路,考察其思想形成的过程,作为理解其文学思想的依据。萧红是在一代宗师鲁迅的引领下登上文坛,成为鲁迅圈子中的一员。鲁迅对萧红最根本的影响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萧红小说观的确立是建立在继承鲁迅小说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而萧红对于鲁迅的小说以及鲁迅的创作思想的理解又是十分独特和精辟的。她从她独特的角度表现出了她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萧红创作道路的发展与其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是分不开的。外部世界曾经数度牵引过她勤奋的笔,却最终没有成为她心目中的终极关怀。以萧红的艺术人格看,她更关心的显然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时代”与“自我”面前,萧红听命于内心的召唤,一步步寻找到自己的归属点和关怀点;在投身并描写客观的革命斗争和传达主观的思索方面,萧红更倾向于后者。正因如此,使她在那个特殊的容易流于取法公众而失去自我的年代里,赢得了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