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错综复杂、变幻无穷,有正面的、美好的,也有负面的、丑陋的。历史发展的长河里,西方的中国形象不断演绎变化着,古代的丝人国、早期资本主义世俗精神背景下的契丹传奇、文艺复兴时期的大中华帝国、启蒙时代的政治乌托邦以及后来的艺术乌托邦,还有西方殖民扩张时期停滞的专制帝国,以及至今还在演绎翻新的妖魔化中国。本论文对历史上不同时段里西方涉及到中国且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些文本或媒体进行梳理,对西方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形象进行大致的归类,从多个视角考察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确定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神话化、理想化、乌托邦化(政治利用)的历程,继而被丑化(贬低),再乌托邦化(唯美主义),最后又被丑化(妖魔化)的历程。 全文主要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概念进行界定以确定本课题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围,介绍学术界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研究现状,交代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14世纪以前的东方游记里进行梳理,分析最早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即物质化的契丹形象。第三部分对文艺复兴时代西方的中国形象,尤其是耶稣会教士们所描绘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着重探讨门多萨神父和利玛窦的两部著作对中国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的介绍以及他们所带来的中国热,探寻开明的大中华帝国形象的文化意义。第四部分主要对西方历史上两种乌托邦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探讨。一是启蒙时代的乌托邦中国,分析17、18世纪时期西方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加以想象与利用,为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建构的符合自己理念的政治乌托邦;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现代性所困的人们从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里寻觅到他们的理想,从审美的角度建构的艺术乌托邦。第五部分主要对两种被丑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一是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扩张时期逆转的被丑化、贬低的停滞的专制帝国形象,二是至今还在演绎翻新的妖魔化中国形象。 纵观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西方的中国形象大体上经历了四种类型的变迁:神话化、理想化、乌托邦化(或政治利用,或审美)、丑化(或贬低,或妖魔化)。每一种中国形象,不完全是中国当时真实情况的再现,只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当时现实的中国,却更多地表达了西方和中国的关系,折射出中国形象塑造者(西方)自身的欲望。通过西方的中国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中领略生活于中国本土意识之外的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从而有助于我们反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增强自我意识,在国家建设和国际交往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从西方时而过度赞美中国、时而又“妖魔化”中国的变迁中,我们意识到西方之对于中国的关注与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自身的需要。这对于出现“汉语热”、“中国投资热”、“中国文化热”的今天,我们如何去面对西方新一轮书写“中国形象”的热潮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以主动而理性的精神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一个充满朝气与魅力的中国,走向世界,以建立平等对话和相互补充的平衡的世界文化生态。
其他文献
期刊
18三体综合征又称Edward综合征,是Edward等于1960年首先发现此症患者核型中E组染色体多一条。1961年Patau和1964年Yunis先后证实这多出的为18号,始定名为18三体综合征。此症临床上虽不多见,但发病率却是仅次于Down′s染色体 18
桥梁吊杆及拉索的健康隐患危及安全 ,阐述了健康诊断的含义和诊断实例 ,进而对拱桥吊杆的若干问题 ,表达了研究见解 Health risks of bridge boom and cable endangers the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黄土堆积最深、分布也最完整的黄土高原,考古发掘证明,该地区很多早期文化遗址与后世的城镇选址是相重合的,这说明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
期刊
本文对遗传咨询门诊中28例就诊患儿,患儿父母进行了染色体检查,并在再次妊娠时进行了产前诊断,对诊断结果、妊娠结局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对象与方法一、对28例夫妇及异常患儿(主征为智
我室自1987年至1995年8月开展遗传咨询,对智力低下,原发闭经,自然流产,有畸胎史者及两性畸形等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查外周血988例,羊水细胞培养141例、绒毛细胞染色体检查251例,共1380例。发现染色
期刊
期刊
病例 卢某,女,年龄2个月,皮肤黄染5天求诊。患儿于5天前皮肤黄染伴胃纳减退,尿色黄,大便白陶土色,但无发热,呕吐。G3P3足月顺产,人工喂养,1兄1姐均健康。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