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0年中期开始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正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稳步推进,使我国也由传统的工农业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如今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果:信息化建设整体得到改善,信息技术应用得到推广,信息人才明显增加,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超过亚洲平均水平10.1%,整体比2014年提升了2.4%。其中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8.4%,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71.6%,与去年相比分别提高了9.5%和4.8%。虽然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增速高于城镇,但两者仍存在43.2%的显著差异。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数字鸿沟问题就是其突出表现。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字鸿沟,不仅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而且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的立意正在于此。学者们已经对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过深入的分析,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金融发展、教育、城镇化、财政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而关于信息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的文献较少。近年来,研究信息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的文献逐渐增多,但总体来说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已有文献中多采用样本同质独立假设下的计量分析法或定性分析法来考察两者的影响机制。从信息化能促进地区交流,带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和地区依赖性增强,进而影响城镇收入差距的角度来研究的文献不多。基于此,文本选择从信息化及其溢出效应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本的研究逻辑为: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收入差距、信息化和数字鸿沟相关文献的研读,从信息化、数字鸿沟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信息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是呈“倒U型”的,即信息化对城乡居民的收入的影响在时序上是非线性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反映我国信息社会发展内涵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域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构建相关的计量模型以深入分析信息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根据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信息化的测量指标是本文的关键之一。目前中国广泛运用测度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有信息化发展指数和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本文结合了以上两大测量方法的优点,最终选择了16个能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全国31个省市2001-2014年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再将信息化综合评价得分作为解释变量,人均GDP(进行平减处理)、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度、工业化率作为控制变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先构建了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后,估计了面板回归模型的结果,但由于面板回归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空间地理因素,本文加入空间计量方法,构建了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在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检验,最终确定采用时空固定的空间杜宾自回归模型。最后本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实证分析信息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时空固定的空间杜宾自回归模型中,空间滞后项的系数为正,并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全国各个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信息化水平因子在1%的水平下,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均显著为正。表明信息化与本省、邻省的城乡收入差距都是正向效应,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这与本文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不平等,但是由于我国还出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步阶段,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了数量,而没注重质量,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控制变量人均GDP (EG)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在5%的水平下间接效应是显著为正,而直接接效应是不显著的。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化水平(CI),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间接效应显著为正;经济开放度OP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负;工业化率(In)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相关,这正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处在“倒U型”左半部分,同时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等地域性的差异非常严重;经济发展在地区间也不够平衡。但是考虑到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向空间效应后,如果能降低信息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强化作用就可以打破信息化水平带来的城乡的不平衡,从而实现两者的兼容。比如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等从信息技术设施方面来均衡城乡居民的设施,减少城乡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影响;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人才比较稀缺,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差甚远,所以自主培养和外省引进同时进行,才能缩小人才方面的差异;同时地区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区间资源的禀赋不同,可以考虑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加强同其他省市的经济合作,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尤其注重本省市的经济开放度,提高经济开放度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措施。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1);由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是从教育、政策、金融发展、城镇化等具体单个因素对城乡居民的收入的影响,对信息化的研究也是对其的测量及信息化对经济的影响入手,很少有学者从信息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的角度来研究(2);现有的实证分析都过于宏观,鉴于中国区域性的差异会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选择全国31个省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更具实践意义(3);在模型的选择上,多数的学者利用面板回归或者VAR脉冲等进行研究,而本文在面板回归的基础上加入空间要素,首先在模型的选择上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自相关检验以确定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的程序包进行LM、LR、Hausman检验来确定适合本文的模型;最后根据Durbin模型分析相关变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